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舞蹈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作者:admin时间:2019-03-25 02:24:06阅读:241来源:本站

 摘    要: 唢呐班社, 作为我国唢呐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对区域性民间风俗文化的推进, 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砀山唢呐班社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组织架构和和沿承方式, 对传统的继承既稳固了砀山唢呐的区域性地位,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唢呐的发展。在坚持传承的基础上, 阐释砀山唢呐现今发展的利弊, 进而探索其合理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 砀山唢呐; 班社; 传承; 保护;

  Abstract: Suona socie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especially to promote regional folk customs and culture.After several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Dangshan Suona society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fix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heritance method.It has stabilized the regional status of Dangshan Suona society on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restricted its development.With the focus to adher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make clear about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able protection strategy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Dangshan Suona society.Key words:Dangshan Suona;society;inheritance;protection

  Keyword: Dangshan Suona; society; inheritance; protection;

  班社一词起源于明中期嘉靖、万历年间, 多用于民间戏曲演出团体, 另有“家部”“家班”“家梨园”等说法[1]。民国年间, 安徽境内的各戏曲班社活跃, 戏曲、丝竹、吹打等器乐曲风靡一时。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 一些以家传、师传职业性为主的班社乐手, 常忙碌于地方“家乐”“梨园”等市井俗乐之中;还有一些民间鼓吹乐手, 则离开家乡, 深入偏乡僻里靠行艺维生, 他们在传统俗事、节庆中传承, 演艺着当地的民间器乐曲, 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时至今日, 砀山唢呐无论从原始的形态到现在的变化, 始终保持着唢呐独特的乡土韵味, 唢呐吹奏已成为包括婚、丧、嫁、娶、耍、礼、乐、典、祭的民间歌舞、灶火、节庆、戏曲等活动必备的乐器之一。

  砀山地区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是我国唢呐班社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地域之一, 聚集了大量民间唢呐班社。唢呐艺人作为一个表演个体只有在加入班社时, 其社会职能才能够得到体现, “班社是民间唢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保障”[2]。砀山自明中叶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唢呐艺术曲目, 同时始终保持了“班社”这一独特的民间乐会组织, 在区域民俗文化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砀山唢呐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砀山唢呐班社的传承与保护也得到了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一、砀山地区唢呐班社的沿袭

  砀山被称为“安徽唢呐之乡”, 地区流传着“嫁闺女、放鞭炮, 没有喇叭不上轿”的谚语。唢呐艺人们农忙时耕作, 农闲时自娱自乐, 因此在当地形成了不少以唢呐谋生的职业或半职业唢呐艺人群落。伴随历史汰选与地域特色, 砀山唢呐班社依然保持活力, 据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统计, 2016年砀山十四个村共计大小唢呐班社300余个, 其具体架构延续了传统戏曲家班的形式——以班主为核心组织, 以班员为业务开展团队从事区域性音乐营收。值得注意的是:砀山地理位置特殊, 地处安徽、河南、湖北、山东四省交汇处, 且四省皆不缺少民间唢呐艺人, 而唯有砀山形成了相对独立、具有经济效益的唢呐传播路径, 正是由于砀山唢呐班社因循前辈艺人所制架构, 做到传承有序, 发展提高, 始终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

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砀山唢呐于20世纪逐渐并形成了包括张系、王系、刘系、陈系四个相对稳定的大型唢呐班社组织[3]。砀山唢呐班社有独特的沿承方式, 砀山唢呐演奏艺术多以传统的老艺人口传心授为主要形式得以留存, 笔者认为, 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张连生 (1902—1985) 老先生对砀山唢呐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其对包括《贵妃醉酒》《白毛女》等在内的不同戏曲曲牌皆进行了大胆、卓有成效的改革, 同时对《百鸟朝凤》等家喻户晓的民族音乐精品进行了翻新, 对砀山及现代唢呐艺术在民间的发展, 具有促进作用。其次是其余各支系与陈系或师承或并列关系。如陈玉兰分支系统, 经过笔者对陈氏徒弟蒋法杰先生的访谈得知, 陈玉兰的师傅正是张连生, 并跟随张连生打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另外, 伴随陈玉兰唢呐艺术的精进, 其独立支系亦渐渐由张系中分离, 虽未“自立门户”, 但张连生先生的沿承关系是十分清楚的。而今, “蒋法杰门下的徒弟已累计有20多个徒弟出师, 并各自创建了唢呐艺术团, 将唢呐技艺进而发扬光大”[4]。

  以班主为核心的组织架构模式在唢呐班社中也得到沿袭。班主在砀山唢呐班社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是整个班社的核心和主要演员, 具有不可替代的凝聚力。班主一般都是唢呐主奏, 为每次演出的前期布控与演出质量负责;作为整个班社的负责人, 班主时常会因演出盈利问题一人身兼数职, 演奏多件不同乐器, 需要“串场子”, 负责多台不同演出。另外, 砀山唢呐班主的作用同样渗透在乐器架构中。需要注意的是:唢呐自身的形制及具体的表演曲目, 也对砀山唢呐班社的具体架构产生了影响。在通过对唢呐艺人张团结采访对话后得知, 砀山唢呐在形制上——比如摁键位置 (即揿子) 与传统唢呐相比, 显得更粗短, 所以在演奏装饰音时更为丰富容易, 音色哀婉柔美。这种特殊的形制, 在乐器层面扩充了砀山唢呐班社的表现力, 亦使砀山唢呐可紧贴时代发展, 成为区域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砀山唢呐班社之所以会形成规模与体系, 与班主在其中的核心位置有关。而据笔者对50余个砀山唢呐班社了解得知:其多数班主都与上述四个支系有着直接关系, 或是四大支系的重要传承人。因此, 砀山逐渐形成了以传承人唢呐班社班主为核心的组织架构模式。

  曲目的沿袭也对砀山唢呐班社的发展存在显见影响。由于砀山独特的地域因素, 即砀山交隔四省的特殊地理位置, 间接形成了其艺术文化多元并蓄的特点, 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唢呐班社上:它既可驾驭当地传统音乐, 如四平调等, 又对梆子戏、花鼓戏等多有继承, 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曲目基础, 形成了诸如《丧调》《六字开门》《百鸟朝凤》等不同风格的作品。笔者通过对该县十余个唢呐班社走访后发现:有75%以上的社团对流传于砀山及周边地区的唢呐曲或曲牌都十分熟悉, 并可根据客户需要随时进行现场表演, 民间乐人对传统音乐的把握可见一斑。作为传统民间音乐传承载体, 以及实现盈利性的区域性民间音乐组织, 砀山唢呐班社之所以能在当下社会发展大势中找到立足点, 在于稳定的唢呐班社架构、艺人对传统唢呐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对曲目的地域化把握。这三个因素相生相伴, 互相影响, 持续沿承, 为砀山唢呐班社成为区域性唢呐艺术团体的代表,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现状分析

  在沿袭传承砀山唢呐班社传统的今天, 砀山唢呐的发展可谓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2011年砀山唢呐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这种兴盛于皖北民间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各界高度重视。砀山唢呐班社在传承的基础上, 结合当下发展要求在其具体的活动路径和曲目配乐方面日渐成熟, 保持了较强影响力的同时也留存了一些隐患。从活动路径来看, 砀山唢呐班社在本区域内形成了以婚丧嫁娶、地方民俗文化等渗透各方面的表演活动。其在传统的“红事白事”的基础上, 逐渐开放了企业庆典等多方面的新颖业务。据笔者以问卷形式查证, 在受邀提问的35家唢呐班社中, 有85%以上的班社并不排斥商业“接活”, 更有班社成员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 商业性活动已成为部分班社赖以生存的基础。伴随着商业化路子的打开, 唢呐班社在曲目选择上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方戏曲曲牌移植改编, 甚至开始使用合成器来发表原本多件乐器才能发表的乐器合奏, 如开始用电子乐替代传统打击乐等, 节省人力成本。但笔者认为, 现砀山唢呐班社并非“万无一失”, 尤其是在总体规划方面, 还有三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 以下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述。

  (一) 传统沿承性对唢呐班社组织架构的影响与制约

  砀山唢呐班社目前在沿承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其受到了两个因素的制约。其一是砀山唢呐传承方式的问题。老手艺人教学局限于口传心授, 与传承人之间存在沟通障碍, 且未能很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据了解, 除了老手艺人外, 班主亦时常兼任, 但因班主身兼数职故不能很系统地发表此项任务。其二是唢呐班社族系思想严重, 尚未能完全打破家族壁垒, 阻碍跨族系、区域性唢呐传承。王系与刘系目前仍存在部分“传内不传外”的族系观点。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优生优育政策的出台, 砀山传统的大型家族式沿承方式已式微, 固守传统使班社中坚力量日益萎靡;从另一个方面说, 族系内人丁稀少使唢呐核心技艺, 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当地很多班社都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 “艺人身份主要是农民, 所占比例超过95%”[5], 特别是在农忙时期, 人手不足问题尤其突出, 班社赶场子时, 时常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 所以不得不到处借人。但即使借到其他班社的帮手, 也不能和班社成员形成良好的默契, 甚至有时不得不使用生手参加表演, 存在砸掉班社口碑的风险。

  (二) 班社与表演形式的日益商业化影响了唢呐技艺的传承

  砀山唢呐班社之所以为乡亲们所认同,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主要还是在于区域性礼俗仪式的诉求消费。而伴随改革开放与商业化趋势影响的日益扩大, 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也随之改变, 唢呐的功能属性得到了强调, 这从侧面影响了其表演形式。当下砀山唢呐班社已惯于在表演中借助外来帮衬, 如西洋管乐、电子琴、电子合成器等。对外来乐器和现代技术的借用本是好事, 但通过走访调查后发现, 班社对现代技术的过分注重反而出现了新的问题。因外来设备因素影响成本, 故缩减人手、过分遵从企业或客户的需要, 丧失了砀山唢呐艺术的本来面貌和固有特色, 唢呐班社的传承方式、渠道逐渐萎缩、演奏技艺的退化, 尤其是后者, 情况最为严重。传承的责任就是保护原样性, 守住民族文化的DNA,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砀山唢呐班社各老艺人技术纯熟, 如对板胡、唢呐等民族乐器皆精通的陈玉兰, 对大小笙以及大小唢呐皆精通的蒋法杰等。伴随众多现代技术的援引, 当下砀山唢呐却面临舍本逐末的危险, 包括扮金刚、吃火等传统班社传统技艺日益稀缺, 传统手艺如何传承、又传于哪皆是问题。

  (三) 砀山唢呐班社成员的整体艺术修养也存在诸多问题

  通过对30余个砀山唢呐班社问卷调查显示:其中70%以上的班社成员 (包括班主) , 其技艺习得为家族传承 (占20%) 、班社师徒教授 (占50%) 、老艺人口传心授 (占30%) 这三种形式。而从传统的“赶场跑活”来看, 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需要, 民俗审美正在日益丧失, 唢呐班社的艺术修养成为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同时需要正视的是:1949年以来的几十年中, 砀山唢呐在传承上存在部分封建迷信等低俗内容。而在当下市场化大趋势下, 如部分班社因业务盈利需要而宣扬迷信内容, 会对唢呐艺术在皖北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

  三、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保护策略

  砀山唢呐班社传承至今在发展上面临了诸多阻碍, 需要我们在具体保护方面重点加强以下三点。

  (一) 要打通学院派与民间班社之间的固有壁垒

  通过学院派加强班社成员的艺术素养与表演美学旨趣;并加强班社成员的乐理知识。如采用唢呐研修班、建立区域艺术实践基地等形式, 在砀山乃至安徽各市区形成音乐据点。砀山唢呐班社从硬件方面可加强班社成员必要的音乐知识补充, 从精神层面亦可补充班社内成员的音乐艺术素养。而从专业音乐院校的角度而言, 这一举措会在多个层面形成民间艺术与专业院校的交流。首先是为民族表演专业提供鲜活的音乐素材, 唢呐艺术本就诞生于乡野之间, 而音乐院校的唢呐专业多以独奏、重奏与乐团排演为主, 标准化的训练过程中个人特色、地方流派基本被埋没。加强与唢呐班社的沟通交流将极大地帮助学生提供实践层面的帮助。其次是为音乐理论专业尤其是民族音乐学等专业提供丰富的田野调查机会。砀山不乏技艺高超的老艺人, 只是缺乏一种有效的介质与其沟通, 而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可及时将其采访录音、作品演奏进行整理, 为砀山唢呐班社的更好发展, 乃至砀山唢呐艺术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 促进形成唢呐班社之间区域内切磋与区域外参赛的良性竞争环境

  砀山原在民间常以“对喇叭”——以山歌吹奏互相比赛的形式进行切磋, 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近年来, 砀山县“经常举办比赛, 县内的唢呐艺人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6], 县政府更为扩大“中国唢呐之乡”的知名度, 积极开展相关赛事, 繁荣区域内的艺术文化交流, 如在2015年10月举办的砀山县首届“唢呐争霸赛”, 其由安徽省着名唢呐演奏家——吴安明先生担任决赛期间的评委, 其中亦有二十余支唢呐班社进入了最后的总决赛, 极大提升了砀山县唢呐艺术的整体水平。砀山唢呐班社也积极参与国际音乐竞赛, 如2014年5月张杰等五人唢呐演奏团应邀参加第十届亚裔节, 获最佳音乐奖, 在获得殊荣的同时, 也促进区域性班社承载了更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三) 推动形成政府监管与班社自我监督的良性循环

  不可否认, 封建迷信等相关内容时常是伴随民俗音乐产生的。所以, 在民间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砀山唢呐班社更应注意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自身做起规避不良、低俗的民间音乐内容。同时, 政府也应加大对各唢呐班社的内容约束, 这种约束并非限制音乐创作与表演形式多样化, 而是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发表指导, 对民间唢呐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及时的导正。依此, 才能让砀山唢呐班社乃至砀山唢呐艺术走上繁荣的快车道。

  四、结语

  砀山唢呐班社历经几百年的发展, 已形成了固定的组织架构与演出模式, 而在市场化的涤荡下, 应遵循一条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器乐发展规律之路径。换言之, 如何实现合理规划, 应是唢呐艺人与地方学人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沿袭传承、利弊与保护三个维度展开探求的, 正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范式。砀山唢呐艺术尚处于理论构建的初期, 本文愿抛砖引玉, 期待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杨惠玲.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11.
  [2]王超.皖北乡村唢呐班社的传承与演变[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2012.
  [3]光海鹏.论唢呐演奏在二度创作中技术的把握[D].太原:山西大学, 2012.
  [4]薛强华.砀山唢呐的传承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 (1) :146-149.
  [5]李城, 迟震.梨乡唢呐乐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11) :730-733.
  [6]胡迟.砀山唢呐:唢呐的江湖[J].江淮文史, 2013 (6) :145-154.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音乐舞蹈]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音乐舞蹈]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音乐舞蹈]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音乐舞蹈]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音乐舞蹈]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音乐舞蹈]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音乐舞蹈]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音乐舞蹈]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音乐舞蹈]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音乐舞蹈]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