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首页>>哲学论文>>哲学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

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

作者:admin时间:2019-03-25 02:05:57阅读:295来源:本站

摘    要: 伊林柯夫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他把“意识”的起源和意识应归于何处的问题称为“意识难题”。为了解决“意识难题”, 伊林柯夫批判地考察了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论, 创造性地将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在考察哲学史的过程中, 伊林柯夫发现“意识难题”未被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对“观念”与“概念”进行本质的区分。从“观念”到“概念”, 是思维逻辑的上升, 是由“感觉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具体”只能产生并形成于人的生产活动过程中, 伊林柯夫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很好地论证了“意识”的本质问题。伊林柯夫不仅从哲学层面, 他还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意识的形成机制, 双向论证了意识的起源与本质问题。

  关键词: 伊林柯夫; 意识难题; 思维逻辑; 心理学; 生产活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哲学史上围绕这个问题引起了持久的争论,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流派。这个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也引起了持久的论战, 各个哲学派别对“意识”问题争论不休, 参与这场论战的中心人物有伊林柯夫。伊林柯夫是一位很有创造性的苏联哲学家, 而特殊的年代让他背负了太多的压力, 耗费了他很多的创造力和思考力。面对紧张的政治环境, 伊林柯夫不畏传统, 敢于打破教条和官方哲学, 对“意识”本质进行了深刻和独到的解释, 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机制, 为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伊林柯夫活跃于学术界并积极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 同各种修正主义做斗争, 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思想。在当时压抑的苏联学术界, 伊林柯夫的哲学思想就好比向一面死寂的湖泊中注入的一股活水, 推动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为当时的苏联提供了打开新世界的窗口。

  一、“意识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艾·瓦·伊林柯夫 (Evald Ilyenkov) (1924—1979年) 是苏联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伊林柯夫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 从1953至1979年去世一直工作于苏联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他对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研究, 对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哲学、逻辑学、认识论、历史哲学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建树。围绕着自己的理论研究, 伊林柯夫的主要着作有《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关于偶像与理念》《辩证逻辑:关于历史理论的文章》《列宁的辩证法和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以及《艺术和共产主义理念:哲学与美学中的精选文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伊林柯夫的创作高峰期, 他了很多具有深刻理论洞见的作品, 被称为后斯大林时代在理解马克思辩证法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苏联哲学家。尤其是他的《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一书, 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苏联哲学界研究马克思的热潮。在他的影响下,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当时成为青年学者争相购买的手中读物。

  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 政治上实行集权制, 经济上实行国家公有制, 而在思想上,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但当时的苏联学界, 在斯大林的高压政治统治下, 思想形态单一, 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教条主义的理解。尤其是当时实证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的盛行, 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压抑的政治环境、不自由的学术思想使伊林柯夫陷入苦恼之中, 而哲学家的责任感时时提醒他不能“沉溺”于教条的哲学思想中, 他要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唤醒苏联哲学的堕落。1954年, 伊林柯夫和另一位莫斯科国立大学的青年哲学教师被邀请就哲学的本质问题开展系列讲座, 就着这个主题讨论, 伊林柯夫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 他把系列文章的标题定为“哲学的主题是‘思想’ (thought) ”。这些文章一经发表便招致了诸多批判, 因为当时官方哲学所宣称哲学的主题是“存在” (being) , “存在”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想界。而此时伊林柯夫却标新立异地将其中的“意识”单独拿出, 当作哲学的研究主题。此外, 伊林柯夫还宣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只有“历史的唯物主义概念”。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是斯大林在联共 (布) 党史教程中确立下来的, 它一度成为苏联哲学的“圣经”,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不容更改的。伊林柯夫却公开挑战当时的主流哲学观, 因此受到“正统唯物主义”的攻击。他的反对者们也是利用他的这一“把柄”, 在后来的政治环境中不断加害伊林柯夫, 给他冠以“修正主义”罪名并停止了他的教职。压抑的政治环境和身心的折磨消耗掉伊林柯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致使他的后期作品远没有之前的创造性和深刻性。20世纪70年代中期, 对伊林柯夫的打压达到了顶点, 伊利柯夫不堪打压与迫害, 于1979年3月用自己的双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终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

  伊林柯夫对苏联哲学具有很大影响力, 苏联后期的哲学界中, 很多学者都是伊林柯夫的学生或者是深受伊林柯夫哲学思想启迪的人物, 对苏联哲学的创新与文化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伊林柯夫深受黑格尔影响, 强调辩证法的重要性, 他坦诚自己的很多哲学灵感都来自黑格尔哲学概念和思想的启发, 此外透过黑格尔哲学, 他对哲学家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应承担的使命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受黑格尔哲学影响, 伊林柯夫的哲学不免带有思辨哲学色彩, 这样的哲学风格一度使他遭受误解, 被冠以“唯心主义”的称号并受到攻击, 而伊林柯夫恰恰是想通过黑格尔哲学, 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伊林柯夫以“意识”为突破口, 围绕“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进行考察。他具有创造性的哲学思想改变了传统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理论的教条式解释。和庸俗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不同, 他不是单纯地注重外在物质或者人的精神某一方面, 而是着重研究了伴随着意识发展的人的活动对世界的改造。在伊林柯夫看来, 人的活动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 只有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人的活动, 才能理清人的本质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 进而揭开马克思哲学的真面目。伊林柯夫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 他对马克思哲学的坚持和勇于打破教条主义的精神, 对苏联哲学界的复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下, 伊林柯夫就像苏联的一面透视镜, 为理解非常历史时期的苏联提供了一扇窗口, 更重要的是伊林柯夫的哲学对“意识”的本质和来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别有洞见的理解。

  二、斯宾诺莎和黑格尔双重视域下对“意识难题”的解决

  20世纪, 整个西方哲学界盛行实证主义, 强调自然事物、感觉经验的确证性, 把意识看作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实证主义后来发展为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 否定形而上学, 把一切符合经验科学和逻辑分析的命题看作是有意义的命题, 其他的都是伪命题。除此之外, 苏联当时还盛行马赫主义, 这种哲学派别既不承认物质也不承认精神, 而是强调人的感觉经验的唯一确定性, 直接走向了不可知论。除此之外, 其他不同的哲学派别在苏联各有影响, 还存在不同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不同理论派别纷争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的确证性问题的理解, 即物质与意识间的关系问题。伊林柯夫为了扞卫马克思主义, 恢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 提出了“意识难题”理论, 即“精神”“理念”“意识”等非物质的东西应该归于何种位置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伊林柯夫着重研究了“意识”的本质、起源等问题。

  围绕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史上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伊林柯夫反对唯心主义把“意识”当作一种精神、思想、心灵等纯粹主观的东西, 但他更反对像庸俗唯物主义那样, 把“意识”仅仅理解为通过人的大脑反映物质世界的心理现象。在伊林柯夫看来, “意识”既不是主观精神也不是简单的心理反映, 而是外在于个人的一种客观现实, 是人们在历史中形成的, 在社会规范的条件下, 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行动的结果。这里要注意, 伊林柯夫思考“意识”问题的问题域与唯心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的问题域是有所不同的, 唯心主义者和庸俗唯物主义者将“意识”问题放在“物质世界与它怎样在人的头脑中呈现”两者间的关系来思考, 而伊林柯夫则将问题转换为“物质世界与整个社会间的关系”来思考。这样一来, 整个问题的思考范式就发生了转变。马克思早就说过,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p505) , 而伊林柯夫抓住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把意识问题放在整个社会范畴进行思考。

  “意识难题”由来已久, 也是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主题, 伊林柯夫考察了西方哲学史对此问题的论述。他发现在哲学史上, 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围绕着“身心二元论”展开, 而二元论的哲学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要么走向唯心主义, 要么就走向机械唯物主义的命运。伊林柯夫通过吸收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创造性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来理解马克思的“意识”概念, 避免陷入关于“物质”与“意识”二元论的死胡同。

  斯宾诺莎是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哲学家, 他吸收并改进了笛卡尔哲学思想, 发展了一元论的“实体”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都从斯宾诺莎哲学中吸收了很多思想, 尤其是他的“实体”概念和辩证法思想。斯宾诺莎哲学中的“实体”概念, 具有整体性, 它产生于自身并且发表于自身, 它不依靠外在的任何事物而是自我发展的一个体系。“实体 (substantia) , 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 形成实体的概念, 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2] (p3) 伊林柯夫曾评价斯宾诺莎说:“斯宾诺莎通过一个简单的思想转换, 解决了棘手的‘精神物理学难题’。”[3] (p152) 伊林柯夫受斯宾诺莎启发, 认为“自然”也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在《辩证逻辑》一书中, 伊林柯夫说:“人类总是在‘自然’的整体中以一种自我证明的方式在活动, 我们把人们的这种活动通常称为‘思考’。在人类中, 是‘自然’在思考, 而不是某些特殊的物质、资源或原则从外面植入于自然。因此, 在人类中, 是自然本身在思考, 它认识自身、感受自身并且自我行动。‘理性’‘意识’‘观念’‘感觉’‘意志’等被笛卡尔称为思想形式的东西, 仅仅是从‘自然’整体中分离出来并反映自然的特殊性质, 是自然本身的一部分。”[3] (p178) 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伊林柯夫把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和政治解放联系在一起, 创造出自然与社会辩证发展的哲学观点, 而连接自然与社会的是人的生产劳动。由此, 伊林柯夫实现了对斯宾诺莎一元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伊林柯夫也特别欣赏黑格尔辩证法思想, 但在当时, 尤其是在苏共二十大之后, 苏联流行“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在总结无产阶级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 吸收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断然否定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在他们看来, 黑格尔辩证法是思辨的, 非科学的, 而马克思辩证法是科学的体系, 并试图把社会现实进行实证主义的分析, 把社会历史解释成经验科学。伊林柯夫不满于“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认为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思想有着紧密的理论渊源, 黑格尔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巨大发展, 他解决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二元论”问题。在康德哲学那里, 二元论发展到顶端。康德认为, 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先天的形式 (时间和空间) 以及范畴, 而人们对此关系之外的事物则得不到任何知识, 这也就是康德着名的“自在之物不可知”的哲学论断。康德哲学将现象界和本体界进行了截然的划分, 走向了彻底的“二元论”: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生活于自然界中, 人要服从自然法则;另一方面,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在本质上追求自由。伊林柯夫认为, “二元论”的哲学理论使人必然处于矛盾和断裂之中, 无法实现人的本质。因此, “二元论”绝不是哲学的合理形态和最终诉求。康德之后, 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二元论哲学:“外在世界绝不是与意识无关的:客观现实的存在都是可思考的。我们所思考的世界、所感知的世界和本来的世界, 三者是一致的, 是同一个世界, 即真正的世界。……在思想中, 精神和外在世界之间是同一的, 没有断裂。在思想中, 世界就是‘一’。”[4] (p278) 在伊林柯夫看来, 黑格尔哲学克服了康德哲学的缺陷, 弥合了物质与意识、个体与共同体、理想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黑格尔哲学中蕴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他反对人们简单地把黑格尔哲学称作是“逻辑神秘主义”。恰恰相反,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人对现实的理念发展形势的反映, 作为具有自我意识地存在物, 人有这样一种能力, 即将世界向我们呈现出来的客观现实进行理念化、意识化。此外, 黑格尔哲学还强调人的活动 (activity) , 这些都是伊林柯夫非常赞同的。同时, 伊林柯夫指出, 黑格尔哲学的主要问题在于:黑格尔把精神 (thought) 看作是一种具有自我决定性的创造性原则, 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精神的产物, 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表现, “黑格尔虽然十分接近于对具体普遍的东西这个问题得出正确的辩证理解, 但是在决定关头背叛了辩证法, 而这就是因为他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5] (p43) 如何去纠正黑格尔哲学中的理论缺陷呢?伊林柯夫认为只要稍微改变黑格尔的意识概念, 把斯宾诺莎的“实体”运用于意识的辩证法中, 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物质存在, 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问题就会得到合理解决。

  三、从“意识”形成的思维规律出发对“意识难题”的思考

  在伊林柯夫看来, 不管是近代哲学还是德国古典哲学, 围绕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产生很多理论纷争, 归根结底是没有对“观念”和“概念”进行本质的区分。在近代认识论哲学那里, 洛克解释观念为:“一切观念都是由感觉或反省来的。”[6] (p68) 休谟说:“至于观念这个名词, 我用来指我们的感觉, 情感和思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意向。”[7] (p6) 斯宾诺莎说:“观念, 我理解为心灵所形成的概念。”[2] (p44) 可以看出, 近代哲学家只是对“观念”与“概念”在认知的强烈程度或者心灵对外在事物加工的复杂程度上进行了区分, 并没有进行本质区别。此外, 用观念进行思考还会出现一个问题, 即那些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在观念的范畴内是无法进行思考的。对此, 康德在自己的哲学“概念”中进行了一些特殊规定, 例如他的“范畴”概念就同一般的“观念”有本质的区别。在康德那里, 才开始提出“概念”与“观念”的区分, 但同时也出现了两种极端:“一方面, ‘概念’同一般‘观念’完全是同一的, 另一方面, ‘概念’同‘观念’之间贯穿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5] (p13) 在伊林柯夫看来, 对“观念”和“概念”进行区分, 是弄清事物以及意识本质的关键。“观念”是对外在事物的一般化, 还停留于思想中的经验阶段。观念并不表达事物的本质, 是一种贫乏的知识。比如, 我们用“红色”来描述花朵的颜色, 红色是观念, 而不是概念, 因为它是零散的事实, 没有蕴含进一步解释的内容, 仅仅通过“观念”, 即单独的事物属性并不能了解花朵是怎样成长的、为什么花朵闻起来是香的等有关花朵本质的东西。“概念就像一种理论, 它能够解释事情从哪里来、为什么它会是这个样子。”[8] (p11) 所以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观念上升到概念, 从单独的、表面的、零散的现象上升到更加深入的、全面的、本质的事物, 这个过程也就是从感觉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的过程。

  从感觉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涉及意识的作用机制和思维规律问题。经验论者认为概念是抽象一般, 从具体的经验事物到概念, 就是从生动具体到贫乏抽象, 对于认识事物而言, 是一个大打折扣的过程。但黑格尔得出相反的结论:“不应把抽象的思维简单地看成感性材料的被抛弃, 感性材料的实在性不会因抽象思维而遭受任何损失。”[9] (p252) 在黑格尔看来, 抽象概念具有更丰富、更全面的内容, 其中包含了对象各种有差别的整体要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 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 (注意) (而康德和所有哲学家都在谈论正确的思维) ——真理, 而是接近真理。”[10] (p155) 具体的感性事物之所以是抽象的是因为从外观来看, 它是独立的个体, 周围没有与它相连的事物, 而概念是对事物自身及周围与之相关的所有关系的综合, 包括对立、差别、矛盾的总体关系, 最终得到的是对事物的全面分析和把握。“概念, 即表现对象客观实质的理论抽象同实践的联系”[5] (p23) , 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后在人的思维中的一个内在转化, 这个过程是对事物诸多外在关系的整理、提炼过程, 是一种“质”的提升。正像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一样, 费尔巴哈站在静止的、个人主义视角上去分析现实的人和具体的事物, 这样费尔巴哈认为的那些具体的东西在马克思看来却是最抽象的, 费尔巴哈忘记了社会生活关系, 忘记了实践活动, 因此无法从关系整体中获得人的具体规定性。因此, 伊林柯夫说:“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顺利地解决了在给概念及其同语言所表达的观念的关系下定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 因为它充分估计到包括经验认识层次的各种形式在内的全部认识形式和认识范畴的社会人的和社会历史的性质。”[5] (p13)

  四、在人的生产活动中对意识本质的揭示

  从感觉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是在人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 这也是伊林柯夫的“意识” (Consciousness) 理论不同于传统“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地方。正确理解“意识”本质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 “意识”的本质和发展问题都是他们哲学理论的重要问题。

  (一) 以《资本论》为中心对“意识本质”的考察

  真正对“意识难题”进行解决的是马克思, 只有到了马克思那里“意识难题”才实现了革命性变革。伊林柯夫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对意识问题都有所论述。尤其是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说明意识 (价值) 来源于人的活动 (劳动) , 意识领域客观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马克思把“意识”的本质归结为“连接人的生活—活动的一种过程”, “这个过程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进行物质生活的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 人不仅进行着物质生产, 同时也进行着精神 (意识) 生产, 开始生产现实的理念, 把物质转换为意识, 随着意识的不断发展, 意识又构成了人进行物质生活生产批判的组成部分, 然后又开始了一个相反的进程——理念物化 (对象化) 的过程。”[11] (p158) 马克思透过历史的人的劳动, 看到了意识的发展进程。马克思对意识问题的理解是独到和深刻的, 他在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中更是详细地论证了“意识”的本质, 尤其是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概念的分析。伊林柯夫认为, 如果理解了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形式和物质形式之间的关系就能很好地理解意识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者在理解方式上是一致的。在马克思看来, 商品的价值形式是一种纯粹的理念, 是一般的形式, 它无关于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以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 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12] (p89-90) “价值”完全独立于它所代表的“商品”的物质形式的特点, 但是商品的“价值”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个谜, 相反,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价值’这种神秘的现实没有自身现实存在的物质身体, 但它却控制和掌握着无数使它暂时‘物化’的客体形式, 包括人类自身。”[11] (p161) 伊林柯夫认为, 这些客观现实 (意识) 在马克思那里就是人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同样阐述了这个问题:“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 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 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2] (p89)

  意识在人的活动中, 即在创造物质世界的理念形式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客观存在。“‘意识’是一种外在于事物的‘事物’, 是作为人的生产活动、目标和需要的形式。‘意识’又是一种有关人的生产活动, 但它又外在于人, 因为, 意识存在于他所创造的事物形式中, 这种事物表现并反映其他的事物, 包括独立于人类的事物。意识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它处于自身所创造的外在事物的载体和它所承载的理念两种形式的不断变换之中, 分开任何一种形式都不会形成完整的‘意识’概念。”[11] (p192) 在伊林柯夫看来, 意识就是这样一种关系的存在, 是人类的活动表现在其他事物中的关系。虽然商品的价格反映在客观存在的物质载体上, 但真正的价值和有意义的环节是人的生产活动。就像马克思没有把价值看作是商品本身或者商品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价值, 而是把价值的本质归结为劳动。“‘意识’就像贴在通过人的社会活动所产生的自然物质上的特殊邮票, 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作用于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13] (p33-51) 在伊林柯夫那里, 把客观的自然存在转变为思想客体的力量是人的活动, 是人的活动赋予了世界意义, 使自然界由无序的、杂乱无概念的变为有序的、概念化的人的社会。伊林柯夫说:“人类活动具有生产性, 它生产并带来一些自然界中没有并且不能天然就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些东西。劳动是所有‘样式’的唯一‘物质’, 人类文化的所有特殊形式都来源于劳动。”[14] (p284) 外在的生产材料给予人们, 人们经过社会化的生产活动对生产资料进行改造, 在整个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产生出“意识”, 而反观“意识”, 又可以透过“意识”体现人的生产活动。“意识”不是个人在头脑中对事物的想象, 而是把物质理念化和理念物质化的集合, “个人意识中产生的每一个别感性印象, 总是外界影响通过个人所掌握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最复杂的棱镜而形成的折射的产物。这种独特的‘棱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5] (p11)

  (二) 从语言和心理学角度对意识本质进行考察

  伊林柯夫还特别关注心理学, 从儿童的活动、语言和相互主体性的角度考察意识的本质和发展。心理学通过对儿童意识发展的考察得出意识是一种社会产物, 并发现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语言的形成标志着意识具有更高级的发展。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这种符号系统将儿童的整个心理过程进行重构, 并使孩子们能够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语言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人的本能活动的历史并开启了由动物的本能活动到高级的人的能动性活动的转变。”[15] (p35) 随着这种认知能力的转变, 一种新的认知形式形成了, 它在心理学上叫作“意义认知”, “意义认知”对应于“本能 (自然) 认知”[15] (p32) 。“本能 (自然) 认知”是在动物的认知行为和儿童在还没有语言能力之前的阶段所具有的, 在这个阶段, 不管是动物还是儿童对外在的刺激总是以被动的行为方式进行回应。而到了“意义认知”阶段, 人们会使用言语并以积极的方式对外在事物和刺激做出能动的回应。心理学把“意义认知”过程叫作“内化” (internalisation) , 具体就是“由外在的行动所引起的内在重构”, 这是一个能动的社会化过程。伊林柯夫说:“心理的发展必须起源于个体意识和客观现实, 在二者之间存在着历史形成的文化‘中介’, 这种文化作为人的意识活动的前提条件, 它包括人类生活的经济的、法律的形式;日常生活的形式;语言的形式等等。”[11] (p55) 语言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只有运用语言, 才能激发人将感觉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 才能将思维具体外化出来, 可以说语言的形成才促使了真正意义上“意识”的形成。伊林柯夫指出,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心理情绪”, 例如有意识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一些基本的思考形式、概念化的认知以及具有自我批判意识的情绪和愿望等等, 这些情绪的产生只有在社会活动中并在掌握语言的情况下才得以可能。

  那语言是不是“意识”形成的最终根据?伊林柯夫引用心理学家的话:“尽管语言是意义的承载者, 但语言却不是意义的创造者, 在语言背后隐藏着社会化的生产活动, 在这个生产活动中, 人们选择和认知现实世界。换句话说, 意义借助语言来展现客观世界的理念形态, 这些理念形态包括现实世界的特性、关系、转换等, 而这一切都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实现的。这就是为什么意义本身不是‘意识’, 因为在它们身后隐藏着社会性的认知现实。”[16] (p134) 这样看来, 人通过能动性地获得客观世界的理念形式来唤醒人类的意识生活, 这种获得“意识形式”的能力归根到底还不是语言, 而是人的生产活动。伊林柯夫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进一步印证了“意识”的本质, 得出“意识”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产物这样一种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同时, 语言也是一种客观的意识。

  五、小结

  伊林柯夫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他研究领域广泛, 不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而且研究心理学、美学、伦理学等等, 不通读伊林柯夫的着作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认为他是一名心理学家、科学家等, 但通过认真研读伊林柯夫的作品就会得出他既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逻辑学家, 而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 不仅研究马克思的文本思想, 而且透过心理学、美学等学科来进一步理解和印证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 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 Evald Ilyenkov.Dialectical Logic:Essays on its History and Theory[M].Progress Publishers, 1977.
  [4] David Bakhurst.II'enkov's Hegel[J].Stud Eas Eur Thought, 2013 (65) .
  [5][苏]艾·瓦·伊林柯夫.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M].孙开焕, 等译.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
  [6]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M].关文运,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7][英]休谟.人性论[M].石碧球,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8] Brendan Larvor.Re-reading soviet philosophy:Bakhurst on ILyenkov, Kluwer[M].Academic Publishers, 1992.
  [9][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杨一之,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10]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11] Evald Ilyenkov, Dialectics of the Ideal[J].Historical Materialism, Vol.20, Issue 2, 2012.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13]David Bakhurst.Meaning, normativity and the life of the mind[J].Language·Communication, 1997, 17 (1) .
  [14]Elean Mareyeva.Was IL'enkov an aesthetician?[J].Studies in East European Thought, 2005 (57) .
  [15] Vygotsky.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16] Leontyev.Activity, Consciousness, and Personality[M].Moscow:Politizdat, 1975.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哲学]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哲学]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哲学]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哲学]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哲学]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哲学]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哲学]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哲学]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哲学]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哲学]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