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米兰·昆德拉作品的国内研究进展

米兰·昆德拉作品的国内研究进展

作者:admin时间:2019-03-25 01:38:55阅读:563来源:本站

摘    要: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世界文坛中颇具影响力的重要作家, 在中国学界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全面梳理国内三十余年来昆氏系列作品的中文译本、专着出版以及学术论文, 进而预测与展望未来昆氏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期待可以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启示。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国内; 中文译本; 专着; 学术论文; 特点; 趋势;

  Abstract: Milan Kundera is an influential writer in the world literature today.He has aroused wide attention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The Chinese versions of Kundera's works, monographs written by Chinese scholar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past thirty more years are studied.Through these effor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he field in the future are figured out.

  Keyword: Milan Kundera; China; Chinese version; monograph; research papers; characteristics; trend;

  捷克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当代世界文坛中的一位重量级人物, 曾获得过耶路撒冷文学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捷克政府功勋奖等重要奖项, 并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对于所有法国作家而言, 能入选七星文库是一项顶级的荣耀, 是对其一生文学创作的最高评价, 形同封圣。自七星文库创建以来, 入围的作家绝大多数是已故的着名作家。2011年3月24日, 昆德拉入选了法国七星文库, 他是世界上第12位活着便入围该库的作家, 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位在世入选的作家。这说明了尽管昆氏尚在人世, 但他在文学界已经获得了不朽的声誉。昆德拉的作品大多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为创作题材, 通过并置、复调等叙事手法的精妙运用, 加上恰到好处的旁征博引, 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道理用冷峻幽默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因如此, 昆氏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读书界的一致好评。在中国, 昆德拉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2010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国外国作家富豪榜数据显示, 2000—2010年昆德拉在中国获得的版税为600万元人民币, 在所有外国作家中名列第9位, 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读者对其作品的青睐。自昆德拉的作品传入中国以来的30余年间, 国内翻译界和文学评论界相继掀起了翻译与研究的热潮。本文拟全面梳理国内昆氏系列作品的中文译本、专着出版以及学术论文, 从而预测与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 期待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启示。

  一、昆德拉作品的中文译本与专着出版

  我国翻译界对于昆德拉小说的翻译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 早期的译本中较有名气的包括韩少功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景凯旋翻译的《为了告别的聚会》、宁敏翻译的《不朽》等。总体来说, 当时国内翻译界对于昆氏作品的翻译是零散的, 而且多为对英文译本的转译。到了2002年5月, 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上海译文出版社终于一举购得昆氏13部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版权。此后, 出版社集结了余中先、许钧、王东亮、董强等一大批着名的译界专家, 历时数载, 将昆氏系列作品的中文译本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到2011年, 为了回馈国内读者对昆德拉的持续喜爱, 上海译文出版社陆续对前期出版的昆氏作品再版, 并邀请马振骋翻译出版了昆氏的新作《庆祝无意义》。至此, 国内读者可以在书店购买到完整的昆氏作品共计15部, 其中包括小说10部、随笔4部和戏剧1部[1,2,3,4,5,6,7,8,9,10,11,12,13,14,15]。

米兰·昆德拉作品的国内研究进展

  学术专着是作者根据在某一领域内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着作, 因而对该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 国内学者出版的昆德拉研究专着共有10部。这些专着作者皆为国内昆德拉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 其中李凤亮和彭少健每人出版了2部专着, 折射出两位专家对于昆氏的喜爱。在这些专着中, 李凤亮主编的《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1986—1996》[16]出版于1999年, 书中详细地梳理了国内早期昆氏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情况, 是国内第一本相关的研究着作。到2006年, 李凤亮以博士毕业论文为主体, 出版了专着《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17]。该作从世纪之交中国昆德拉热的文化现象, 作品中的复调、幽默及隐喻叙事, 小说叙事艺术中诗、思和史的对话与碰撞等几个层面, 深入地分析了昆德拉作品的艺术魅力, 是国内昆氏研究专着中的经典之作。其余的专着主要是从昆德拉的生平与作品创作背景、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悖论现象、小说的艺术以及叙事题旨与结构等视阈出发, 结合昆氏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 进行整体上的分析与阐释[18,19,20,21,22,23,24,25]。

  二、昆德拉研究的论文成果

  1977年, 杨乐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刊物《外国文学动态》上发表了《美刊介绍捷作家伐措立克和昆德拉》[26], 这是国内期刊中最早介绍昆德拉的译介文章。八年之后, 李欧梵在《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4期上发表了《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27], 向中国读书界大力推荐南美作家马尔克斯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该文的问世引发了中国学者对昆德拉的关注, 为昆氏研究热潮的到来作出了贡献, 但文章仍是以介绍性为主, 学术性不强。数年之后, 胡智锋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了《昆德拉的世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28]一文, 以韩少功翻译的昆氏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昆氏对传统小说的创新与突破。上世纪90年代中期, 李凤亮加入研究之中, 他在1994—2006年对昆氏小说进行了持续研究, 独立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 研究视阈涵盖复调、结构、题旨、哲学文化隐喻等多个维度。在李教授的引领下, 国内学界掀起了一场昆德拉研究的热潮。这一时期, 研究论文涉猎的视角包括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复调技巧、题旨隐喻以及昆德拉与国内外其他重要作家的比较研究。2010年之后, 国内昆德拉研究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 但依然有一批中青年学者加入研究队伍之中, 他们尝试用符号学、系谱学、身体叙事学等新的文学批评视阈来诠释昆氏的系列小说, 为作品的解读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中国知网检索, 截至2018年1月1日, 以昆德拉为研究主题发表的期刊论文共有2435篇, 其中发文超过5篇的作者有5人, 分别是李凤亮 (22篇) 、赵谦 (17篇) 、曾宪文 (8篇) 、王宏图 (7篇) 以及高兴 (5篇) 。在统计的两千余篇论文中, 有144篇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上 (注:此处核心期刊指北大中文核心和南大CSSCI源刊及扩展版) 。根据统计, 在核心刊物上独立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的研究者共有8人, 其中李凤亮独占鳌头, 共发表了17篇核心期刊论文, 仵从巨和张志忠各发表了3篇。此外, 赵谦、刘成富、解华、刘爽、姜瑜和王桂荣各发表2篇。值得一提的是, 刊发昆氏研究论文多的核心刊物多为文学类权威期刊, 如《外国文学研究》 (8篇) 、《当代外国文学》 (7篇) 、《小说评论》 (6篇) 、《读书》 (5篇) 、《外国文学评论》 (4篇) 、《国外文学》 (4篇) 、《中国比较文学》 (4篇) 。

  被引频次是判定论文质量好坏的一个量化指标, 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在国内发表的昆德拉研究论文中, 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全部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其中李凤亮共有5篇论文入围, 是本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此外, 仵从巨也有2篇论文入围, 赵稀方、胡志明和高兴各有1篇论文入围[29,30,31,32,33,34,35,36,37,38]。值得一提的是, 排名前10的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间都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由此可见, 国内的昆德拉研究在经历了本世纪初的热潮之后, 呈现式微。在最近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 被引超过10次的论文仅有3篇, 分别为张再红的《荆棘丛生的背叛之旅———试论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背叛者群像》[39] (20次) 、徐真华的《米兰·昆德拉:小说是关于存在的诗性之思》[40] (17次) 和赵谦的《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矛盾哲学》[41] (13次)

  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每年都在已发表的论文中遴选部分质量上乘的佳作, 将它们重新分类后集结再版。因为遴选过程要求严苛, 经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如今, 国内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每年都会统计本单位科研人员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的数量, 将其视为科研实力的一项硬性指标。外国文学类的文章极少有机会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至今仅有5篇论文被转载[29,37,42,43,44]。统计显示, 所有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全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视阈都是宏观的整体性研究。可见, 以昆氏某一部作品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几乎没有被转载的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是, 在国内学者发表的2000余篇昆氏研究论文中, 综述类文献仅有3篇, 为李凤亮发表的《接受昆德拉:解读与误读———中国读书界近十年来米兰·昆德拉研究述评》[31]《米兰·昆德拉及其在中国的命运———昆德拉作品中译述评》[45]和赵谦发表的《21世纪中国国内米兰·昆德拉研究综述》[46]。在《米兰·昆德拉及其在中国的命运———昆德拉作品中译述评》中, 李凤亮从昆德拉生平及作品介绍、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国内 (含港台) 译界对昆氏系列作品的翻译以及昆氏对于作品外译的原则与要求三个方面详细地梳理了昆氏作品在我国的译介;《接受昆德拉:解读与误读———中国读书界近十年来米兰·昆德拉研究述评》则是从整体解读、个体比较、立场参照和翻译研究四个维度对国内20世纪90年代的昆德拉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最终提出了建构“昆德拉学”的设想。《21世纪中国国内米兰·昆德拉研究综述》则是对21世纪国内米兰·昆德拉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分析梳理,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与方法。

  三、国内昆德拉研究趋势展望

  通过全面梳理30余年来昆德拉研究的相关成果, 笔者以为, 今后国内的昆氏研究将呈现出四大趋势与特点。

  首先, 未来的研究将不再局限于存在哲学、复调叙事等陈旧的研究视角, 一些新的视阈将会融入到昆氏作品的解读之中。最近三年, 不少研究者尝试拓宽思路, 用当下流行的新兴理论重新诠释昆氏的作品, 如在《西方文学挚爱主题的建构与流变———以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中心的系谱学阐释》[47]一文中, 杨晓河以昆氏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挚爱主题为切入点, 运用系谱学的理论梳理了西方文学自柏拉图《会饮篇》以来这一相同主题的流变史, 从而探讨了作品中真爱题旨的当代意义。论文《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符号意象的隐喻智慧》[48]则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 从数字符号、梦境符号和动物符号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昆氏系列小说中符号意象的隐喻意义。论文《精神生态视阈下昆德拉小说中的伦理隐喻》[49]从精神生态批评理论出发, 分析了昆氏作品中人物精神世界的荒原、身份焦虑、婚外情现象与乱伦行为, 由此反思小说中蕴含的伦理意义。这些别出心裁的优秀论文为我们解读昆氏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也昭示着今后研究中可能会呈现出来的多学科融合的态势。

  其次, 未来的研究中对昆氏某部作品的单一研究将逐渐减少, 宏观的整体研究成果会不断增多。早期的昆德拉研究论文中, 很多是对昆氏某部作品的解读, 如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等名作为研究主题发表的论文皆接近百篇。昆氏系列作品中文版本译介的发表为昆氏作品的整体研究奠定了基础。知网的统计显示, 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昆氏研究论文绝大多数是对其作品的整体性研究, 对某部作品的研究论文大多只能刊发在普通刊物。不少研究者对昆氏进行了历时数年的持续研究, 相信今后希望能够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成果, 进行宏观性的研究是必由之路。

  再次, 今后的研究者可能会加大综述类文献的力度, 尤其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述评。如前所述, 国内昆氏研究的综述类文献仅有3篇, 其中2篇是梳理国内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成果, 1篇是对21世纪的成果进行分析。笔者以为, 对国内30余年来昆氏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与成果进行综述, 可以看出研究视阈的流变过程, 管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这对于后续的研究大有裨益。因此, 今后的研究者应该会不断地对国内的研究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在国外, 昆德拉也有不少的粉丝与研究者。根据百度学术检索, 在国外学者发表的昆氏研究论文中, 有284篇被AHCI收录, 78篇被SSCI收录。一些国际知名的文学研究刊物, 如Poetry、World Literature Today等都刊登过昆德拉研究论文。在这些外文论文中, 有不少视角独特的佳作。以近三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为例, Daniel Just在论文“Milan Kundera and the Poetics of Novelistic Truth”[50]中指出, 昆德拉的小说叙事隐含着一种诗性的真理。文章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 阐述了小说传递给我们的有关生命与世界的宝贵真理。次年, 他又在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16年第2期上发表论文“Literature and learning how to live:Milan Kundera's Theory of the novel as a Quest for Maturity”[51], 论述了昆德拉小说观念对文学理论与历史的影响。Daniel Just认为小说理论的目的在于激活读者对生活的反思与自省。同时, 成熟是指从不同角度动态看待生活的能力, 而小说正是使人成熟的催化剂与媒介。2017年近期刊发的论文“Utopia and Its Otherwise:Revolutionary Youthfulness, lyricism, and the‘East’in Kundera's Life is Elsewhere”[52]以东欧和西欧同一年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与法国“五月起义”两大历史事件为研究视阈, 分析了昆氏力作《生活在别处》中的政治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可见, 对国外学者这些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进行阅读梳理, 对推动国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今后学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最后, 国内的研究将打破少数研究者独领风骚的局面, 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一方面, 国内前期昆德拉研究的领军学者李凤亮自2006年停止了对昆德拉的研究, 仵从巨、彭少健也在同期纷纷退出了研究。另一方面, 近十年来一些新的研究者如刘成富、赵谦、解华、曾宪文等加入到研究队伍之中。相信在未来, 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加盟到昆德拉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昆德拉.玩笑[M].蔡若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2]昆德拉.生活在别处[M].袁筱一,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3]昆德拉.告别圆舞曲[M].余中先,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4]昆德拉.笑忘录[M].王东亮,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5]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6]昆德拉.不朽[M].王振孙, 郑克鲁,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7]昆德拉.慢[M].马振骋,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8]昆德拉.身份[M].邱瑞銮,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9]昆德拉.无知[M].许钧,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10]昆德拉.庆祝无意义[M].马振骋,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11]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12]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余中先,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13]昆德拉.帷幕[M].董强,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14]昆德拉.相遇[M].尉迟秀,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15]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M].尉迟秀,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16] 李凤亮, 李艳.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1986-1996[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9.
  [17]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18]范小青.存在的可能性: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现代性”[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5.
  [19]曾宪文.终极悖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世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4.
  [20]张红翠.“流亡”与“回归”:论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的内在结构与精神走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1]彭少键.探索生命存在的艺术哲学:米兰·昆德拉小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9.
  [22]仵从巨.叩问存在:米兰·昆德拉的世界[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23]高兴.米兰·昆德拉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5.
  [24]韩少功.阅读的年轮:《米兰·昆德拉之轻》及其他[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
  [25]彭少键.诗意的冥思:米兰·昆德拉小说解读[M].杭州:西泠印社, 2003.
  [26]杨乐云.美刊介绍捷作家伐措立克和昆德拉[J].外国文学动态, 1977 (2) :22-24.
  [27]李欧梵.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J].外国文学研究, 1985 (4) :44-51.
  [28]胡智锋.昆德拉的世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J].外国文学评论, 1990 (1) :118-121.
  [29]仵从巨.存在:昆德拉的出发与归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6 (4) :120-129.
  [30]李凤亮.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J].外国文学研究, 2003 (1) :92-97.
  [31]李凤亮.接受昆德拉:解读与误读:中国读书界近十年来米兰·昆德拉研究述评[J].国外文学, 2001 (2) :58-69.
  [32]李凤亮.复调小说:历史、现状与未来:米兰·昆德拉的复调理论体系及其构建动因[J].社会科学战线, 1996 (3) :168-176.
  [33]李凤亮.政治与性爱:公众视角与私人情境:米兰·昆德拉小说题材的历史内涵与存在意味[J].暨南学报 (哲社版) , 2003 (2) :65-73.
  [34]仵从巨.关于昆德拉的四个词[J].当代外国文学, 1999 (2) :155-159.
  [35]赵稀方.米兰·昆德拉在中国[J].外国文学研究, 2002 (3) :130-136.
  [36]李凤亮.小说: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米兰·昆德拉小说存在关键词解读[J].国外文学, 2002 (4) :61-69.
  [37]胡志明.智慧与恐惧:两种“存在的图”:昆德拉与卡夫卡小说美学的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 2005 (1) :21-30.
  [38]高兴.罗思和昆德拉关于《笑忘录》的对话[J].外国文学动态, 1994 (6) :42-44.
  [39]张再红.荆棘丛生的背叛之旅:试论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背叛者群像[J].外国文学研究, 2008 (4) :15-22.
  [40]徐真华.米兰·昆德拉:小说是关于存在的诗性之思[J].外国文学研究, 2008 (4) :6-14.
  [41]赵谦.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矛盾哲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54-60.
  [42]车琳.法国当代“新虚构”小说:兼论昆德拉小说中的“新虚构”色彩[J].外国文学, 2016 (3) :49-57.
  [43]张弛.昆德拉的“欧洲小说”观: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之一[J].当代外国文学, 2005 (3) :28-34.
  [44]李凤亮.文体的复调与变奏:对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的一种解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2) :144-148.
  [45]李凤亮.米兰·昆德拉及其在中国的命运:昆德拉作品中译述评[J].中国比较文学, 1999 (3) :63-77.
  [46]赵谦.21世纪中国国内米兰·昆德拉研究综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4) :92-97.
  [47] 杨晓河.西方文学挚爱主题的建构与流变:以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中心的系谱学阐释[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4) :148-155.
  [48]赵谦.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符号意象的隐喻智慧[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17 (2) :75-84.
  [49]赵谦.精神生态视阈下昆德拉小说中的伦理隐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5) :96-101.
  [50] JUST D.Milan Kundera and the poetics of novelistic truth[J].Poetics today, 2015 (3) :175-200.
  [51] JUST D.Literature and learning how to live:Milan Kundera's theory of the novel as a quest for maturity[J].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16 (2) :235-250.
  [52] LEUNG M T.Utopia and its otherwise:revolutionary youthfulness, lyricism, and the“East”in Kundera's life is elsewhere[J].Partial answer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2017 (15) :23-46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文学理论]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文学理论]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文学理论]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文学理论]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文学理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文学理论]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文学理论]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文学理论]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文学理论]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文学理论]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