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首页>>历史论文>>史学理论浅析历史学科层进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浅析历史学科层进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作者:admin时间:2019-07-15 10:18:33阅读:288来源:本站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像《中庸》所说的那样,倾力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生,使他们成为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该历史论文提到2006年秋季起,安徽省开始使用历史试验本新教材。该教材在说明中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将其作为新教材的发表指导思想。为了适应新教材全面改版、大力强化能力要求的需要,我们开始在教学中探索采取层进式教学模式。
  
  一、层进式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一改过去的课本编拟模式,采用模块式教学。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的基本思路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历史教材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历史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而新教材则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学内容,加强了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社会现实、学生经验的联系。新教材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打破了以前那种通史体系。新教材优点很多,但缺点也不少,有人认为“新教材跨度大、跳跃性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要在我们的学生的原有基础上实现这个飞跃非常困难”.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在教学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高中教学实际的层进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点趣味化、系统化、歌曲化,将能力培养层次化,将知识运用灵活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减轻记忆负担,增强探究和思考的能力,较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层进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有: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倡导的“纲要信号”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二、实施层进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
  
  (一)历史有效知识的传输
  
  所谓历史有效知识是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及课本上要求掌握的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该尽量将知识压缩,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作为历史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对课文进行筛选,将有效知识传授给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运用;而大脑的右半球则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层次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是历史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这些知识作基础,学生就无法进行第二层次的学习,能力培养就失去了载体,能力考查也成了空话。为了快捷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在传授基础知识时应尽量使之系统化、图示化、音像化、趣味化。
  
  系统化就是将历史知识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此史学理论毕业论文使之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教学法体系,用一定的序列信号将知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来。它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排列,如历史背景、过程、历史意义、经验教训或评价等;也可以用数字编码法将知识按性质或名称归类,根据其要点个数的特征重新排列,使之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我们在讲述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将知识点作以下展开。然后,再根据这些知识点建立二级链接,将知识再次展开。展开方式可以继续用数字,也可以用表格,还可以用录像、图片说明。
  
  图示化即是将历史知识用简图表示出来,这种方法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通过感官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是教学的基础,按直观原则进行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观察实物,如果不能直接观察实物,可以利用模型或图示代替。图示化是直观教学的一个常用的方法,新理念下,我们在运用图示法时应该充分注意图示的科学化,并将图示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步步地予以展示,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动手画图的时间。如笔者在讲述《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首先}人真分析该课的主要知识,然后根据背景一表现一事实说明这三个步骤制作。
  
  音像化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剪辑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调动学生的感官作用,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歌曲、电影等来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比如可以截取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刘罗锅参加科举考试的有关镜头,帮助学生理解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和存在的弊端。在2012年珠海中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美国社会科学教育学会国际联合会主席赵亚莉教授给我们做了一场题为《美国历史教学的观点和实践》的报告,报告中她用大量的图片和音像资料说明问题,特别是播放了美国教师根据麦当娜歌曲的音调录制的用说唱方式表现出来的《中国朝代歌》,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趣味化是将历史有效信息融于历史幽默、历史相声和历史小品中,使学生在娱乐中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巴甫洛夫实验表明:情感对大脑皮层有巨大作用,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阻碍和抑制作用。例如在教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课后,笔者将有关内容编成一则故事:《早春二月》,在被称为《北国江南》的一个小镇上,老舍来到《茶馆》,见《李慧娘》、王蒙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正悠闲地品着茶,听着杨沫的《青春之歌》和艾青的《蝉的歌》,感到很是欣慰。于是,他也要了一壶茶,靠着窗口坐着,忽见郭沫若挽着《蔡文姬》的胳膊,便喊他们一起坐坐,他们相约,为庆祝文艺春天的到来,晚上一起去看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这个故事将有关难以记忆的人名、作品名称融入其中,非常易于记忆。
  
  其他运用表格、图片等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历史知识的加工、提炼、升华
  
  将历史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后,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行加工,使之上升到更高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以适应能力考查的需要。开展这一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创造性思维中的论文范文思维,即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则解决问题,或利用已知的信息,推理出内在逻辑性强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的方法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将所获的历史有效信息进行综合、提炼,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规律、启示。例如,我们在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认真思考,对本课知识进行加工、提炼,找出其规律性认识,总结其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以求富求强,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以达到富强的目的。但是,由于他们既要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又阻挡不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不愿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结果导致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样是由于受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而出现的,再次充分说明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的道理。
  
  2..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的出现,该史学理论毕业论文拉开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序幕,在当时可谓是新生事物。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阻力很大,加上落后的管理方式、低劣的产品质量、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使洋务运动濒临破产。而所聘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更使洋务派不知所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非常缓慢,这说明新生事物的发展充满曲折。
  
  3..发展是硬道理
  
  论文范文战争后,洋纱、洋布的大量输入,中国农民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一开始用洋纱取代土纱,后来又用洋布取代土布,以适应机器生产的发展需要。他们纷纷走出封闭了几千年的封建堡垒,走进市场,出卖自己的农业产品,购买自己需要的工业品,这说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洋务运动是在外国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中外经济发展的强烈反差使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摇摇欲坠,迫使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人奋起抗争,以求富国强兵。可见,正是发展的迫切需要推动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三)历史知识的运用
  
  通过上述两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学会了一些提炼知识的方法,并得到了一些规律性认识。但这还不够。只有把知识与理论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才可以说是具备了学科能力。因此,我们在第三层次采取了提问的方法,将对知识的考查和能力要求用问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众所周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人深的渐进的过程,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程。探究历史问题的归宿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且是分析问题、发展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即不仅要在学习中掌握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和发展。古人云“无所不知为无知,有所不知为有知”.学无止境,学生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掌握新知、发展新知、升华新知。历史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消灭问题,而是不断地把课堂讨论引向深入,把再生新问题作为课堂的归宿,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去”.所以,教师要设计具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要让学生从站着摘桃子到跳起来摘桃子,让学生所摘的桃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吃,不断让他们体验到探究的甜头。
  
  一般地说,提出的问题应该包括基本知识、对知识的加工提炼和知识的运用三个层次。以必修一《巴黎公社》一课的教学法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巴黎公社是在何种情况下成立的?概述其成立的经过。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它有何历史意义?巴黎公社为什么会失败?从巴黎公社的措施分析,巴黎公社的目的和性质是什么?巴黎公社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它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上述问题中的第1-4问属于基本知识,学生在课本上就能找到,回答第5~7问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分析才能发表,第8问则是属于知识运用、拓展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层次分明,难易度区分明显,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思维向论文范文思维发展。
  
  总之,层进式教学模式是根据人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分散到系统,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将历史教学分为三个渐进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历史有效知识的传输,第二层次是历史有效知识的加工、提炼、升华,第三层次是历史有效知识的运用。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层层递进,有目的地使教学内容多元化、顺序化、层次化、科学化。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史学理论]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史学理论]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史学理论]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史学理论]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史学理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史学理论]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史学理论]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史学理论]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史学理论]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史学理论]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