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研究——以新县为例
作者:admin时间:2019-03-29 03:48:54阅读:250来源:本站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特色农业是指利用特殊的资源环境条件、鲜明的地域生产特性,开发有独特品质的农产品或从事具有突出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循环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涉及土壤、气候等农业环境和种植、畜牧等农业生物,还涵盖经济学与社会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消费的转型升级,特色农产品需求呈强劲增长态势,为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 年 6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发展具有现代地域特色的农业对于大别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特色农业的发展概况及具备的优势条件
新县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被国家林业局誉为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银杏之乡”。截至 2015 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72 万 hm2,产值 2.9 亿元,板栗、银杏、红豆杉等经济林种植面积约 3 万 hm2。特色农业优势产能不断提高,以茶叶、油茶、果品、畜禽深加工为重点,以葛根、油牡丹、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生态无污染的绿色、有机食品和医药保健品逐渐打开销路,淮南猪、淮南麻鸭、土鸡等成为新县健康绿色食品的品牌,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1.1地理位置便利
新县处于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间,国道106 线、大(庆)广(州)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穿境而过,能迅速到达武汉、郑州、合肥、南昌等省会城市,素有“三省通衢”、“中原南门”之称,是中原经济区与东部沿海经济带连接的重要节点,对于构建全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快速通道,拉动大别山区经济增长,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1.2生态优势显著
新县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交汇点,雨量充沛,热量资源较丰富,是长江、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比较丰盈、充足的降雨量和热量资源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可满足一年两熟或三熟,且适宜果树、林木生长,为多种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气候基础,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理想地域。
1.3特色农业优势独特
新县横跨中国大陆南北植物过渡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汇集众多珍稀物种,为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提供了物种基础,发展采摘、观光、深加工等产业前景广阔。茶叶、油茶面积居河南省首位,银杏、板栗等经济林和石斛、葛根等中药材的品质、产量均居大别山区各县市前列;双低油菜、高山蔬菜、无公害水稻种植已粗具规模;淮南猪、淮南麻鸭等优良禽畜品种独具优势。以生态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大别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1.4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新县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有许世友将军故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绿色生态旅游资源,西河、丁李湾等一批传统村落等古色乡村旅游资源。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村等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
2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支撑能力较弱
由于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普遍不大,该区缺乏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特性的优良品种,一些特色农林种质资源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鉴定技术和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特色农林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开发技术研究不够深入,致使新品种、新材料和先进集成技术应用面积较小,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没有新突破。另外,农业部门技术推广力量较薄弱,组织化程度低,特色作物缺乏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在发表指导生态循环农业、养殖业安全生产、加工业链条拉长等方面显得步履维艰;石斛、油茶、淮南猪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因缺乏与农业院校沟通和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农户尚未掌握这些技术。
2.2标准化生产不到位
新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地区,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及农场规模等均无明显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色农业标准化参与主体意识淡薄,绝大多数的加工企业基础条件差、设备落后、手工加工成分较多、产品单一、质量不稳定、产品加工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营销基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产值的增加和效益的增长。目前,尚未制定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以及储运包装质量标准,还没有一家中药材企业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2.3一二三产业融合落后
种植、加工、供销等上中下游的产业链条还没很好地延伸,产业层次较低、链条短,市场竞争力较弱。以工扶农、以贸促农、以旅兴农的带动能力不足,特色种植养殖、地方名优特、原产地标识等产品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滞后,旅游开发仍处于零星分散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缺少全程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特色加工企业没有突出开发、培育和壮大自己的特色优势产品,更缺少自己的原材料种植基地。另外,板栗、银杏等特色农产品,由于缺乏深加工能力和销售渠道,只能在本地区自产自销,利润大头被中间商拿走,还有相当一部分待在深山无处销,导致种植户失去动力,不愿务农创收。
2.4周边城市竞争威胁
新县特色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市场细分日益加剧,周边黄冈、随州、安庆、六安等地的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及结构的趋同加剧了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新县特色农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销售半径受到其他省市特色农产品的挤压,如新县的医药、果蔬及畜牧产品与湖北麻城、安徽金寨等地的农产品重复率高,特色并不十分明显,要取得后发优势很不容易。
3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利用丰厚资源,促进融合发展
丰厚的自然资源为生产优质农产品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有利于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作为全国有名的“将军县”、“生态县”,结合山区实际,挖掘极其深厚浓郁的大别山区的红色、农业、生态、地质等旅游文化,引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理念,融合饮食文化、茶文化等内涵,突出有机、绿色农产品,体现自然环境、农耕民俗等特点,提升旅游核心吸引力,促进生态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参观旅游的同时,到乡村田头吃农家菜、住农家院、亲身体验农家活儿,将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将部分农村转变为观光休闲景点、将部分农民转变为旅游从业者和产品销售者。
3.2发展循环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循环农业是特色农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营造的基本格局,其包括秸秆稻壳、畜禽粪便、加工废料等循环利用。具体 而 言 ,在 不 同 地 区 可 以 实 施“ 制 药 — 药 渣 — 果(菜)”、“猪—沼—果(菜)”、林下养殖、莲藕泥鳅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环保功能,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与生态循环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和良好机制。例如,把当地龙头企业羚锐制药作为循环农业标准化试点的支撑企业,建立良好农业规范化生产基地,加工中药材的废弃药渣经腐熟后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减少化肥用量,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有机绿色产品标准。
3.3加强技术支撑,发挥引领作用
利用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优势,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当地建设茶叶、蔬菜、果树、中药材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9]。通过新特品种和高效种植的引进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和先进栽培模式,积极宣传、培训、推广,形成众多的地方特色产品和地方品牌产品,发挥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成为特色农业辐射带动的源泉。例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新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院县合作协议,建立了蔬菜、果树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打造了“泗店”、“绿康源”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使广大消费者充分了解新县生态无污染农产品优良品质。
3.4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特色农副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加快特色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尽快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享更多利益。例如,以茶业、板栗、中药材、竹、山货、特色养殖等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依照质量标准进行分类和包装,并经过严格检验,实现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分级及包装的标准化和储藏运输的标准化。
3.5壮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
扶持壮大现有的对产业拉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研发。要挖掘、保护、恢复一批地方传统特色农业产品,如核桃、茶叶、板栗等,通过技术升级、稳定产量、提高品质,扩大市场占有率,将其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特色农业精品。另外,进一步强化企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风险共担的产销衔接和订单履约机制,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市场化和产品的订单化。例如,针对中药材产业,鼓励当地中药材龙头企业建立中药材资源基地,实现原材料本地种植,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当地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签订合同,实施订单生产,降低原材料成本和违约风险。
3.6增强营销意识,拓宽销售渠道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为切入点,找准开拓市场的着力点。通过电视营销、报纸广告、农商超市、网上销售、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途径和举办文化节、采摘节等方式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经营,减少流通环节,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特色农业的经营成本,快速实现回报。例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配备保鲜冷库、配送工场、专业配送车辆,实行统一标准,实现生产、包装、标识、检测、仓储、物流、销售一体化。
3.7政府引导规划,加大扶持力度
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定位,做好产业规划和区域空间布局,加大补贴奖励投入力度,强化金融资金扶持。由于特色农业发展内容较多、形式多样,在计划发展前必须科学地进行规划论证,积极调整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药材、茶叶、肉品等主导产业,确定“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布局。另外,制定奖励优惠政策和设立扶持资金,对取得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等认证和获得名牌商标的合作社或企业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对生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石斛、油茶种植进行财政扶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4结论
新县作为中国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大别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立足于“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思路,鼓励农村发展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使其达到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及其产业化的内在统一与融合发展。
4.1实现特色农业生态化、精品化、标准化
发展优质药材、茶叶、蔬菜、林果、肉品等安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的生态精品特色农业,大力推广农林牧复合、种养加循环、绿色有机生产、高效立体种植等利于保护环境和优化资源利用的技术,加强标准化建设和产品质量管理,打造一批富有大别山区域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
4.2加强农工商、农科教、产供销协同发展
把农业产业化整合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培育具有大别山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品牌,发展农家乐、生态园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扩展延伸茶叶、板栗、银杏等本地特色优势产业链条,积极做好淮南猪、山茶油、中药材等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质量认证以及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商标注册,丰富营销手段,拓展特色农产品市场,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4.3促进农旅结合,以农强旅、以旅兴农
把特色农业、绿色产品、红色旅游作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展示大别山红色文化内涵,体现大别山绿色产品品质,加快完善农业设施、特色餐饮、公共交通等基础配套,建设一批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原生态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开发带动农产品销售,促进生态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消费的转型升级,特色农产品需求呈强劲增长态势,为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 年 6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发展具有现代地域特色的农业对于大别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特色农业的发展概况及具备的优势条件
新县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被国家林业局誉为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银杏之乡”。截至 2015 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72 万 hm2,产值 2.9 亿元,板栗、银杏、红豆杉等经济林种植面积约 3 万 hm2。特色农业优势产能不断提高,以茶叶、油茶、果品、畜禽深加工为重点,以葛根、油牡丹、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生态无污染的绿色、有机食品和医药保健品逐渐打开销路,淮南猪、淮南麻鸭、土鸡等成为新县健康绿色食品的品牌,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1.1地理位置便利
新县处于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间,国道106 线、大(庆)广(州)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穿境而过,能迅速到达武汉、郑州、合肥、南昌等省会城市,素有“三省通衢”、“中原南门”之称,是中原经济区与东部沿海经济带连接的重要节点,对于构建全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快速通道,拉动大别山区经济增长,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1.2生态优势显著
新县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交汇点,雨量充沛,热量资源较丰富,是长江、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比较丰盈、充足的降雨量和热量资源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可满足一年两熟或三熟,且适宜果树、林木生长,为多种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气候基础,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理想地域。
1.3特色农业优势独特
新县横跨中国大陆南北植物过渡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汇集众多珍稀物种,为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提供了物种基础,发展采摘、观光、深加工等产业前景广阔。茶叶、油茶面积居河南省首位,银杏、板栗等经济林和石斛、葛根等中药材的品质、产量均居大别山区各县市前列;双低油菜、高山蔬菜、无公害水稻种植已粗具规模;淮南猪、淮南麻鸭等优良禽畜品种独具优势。以生态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大别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1.4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新县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有许世友将军故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绿色生态旅游资源,西河、丁李湾等一批传统村落等古色乡村旅游资源。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村等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
2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支撑能力较弱
由于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普遍不大,该区缺乏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特性的优良品种,一些特色农林种质资源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鉴定技术和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特色农林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开发技术研究不够深入,致使新品种、新材料和先进集成技术应用面积较小,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没有新突破。另外,农业部门技术推广力量较薄弱,组织化程度低,特色作物缺乏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在发表指导生态循环农业、养殖业安全生产、加工业链条拉长等方面显得步履维艰;石斛、油茶、淮南猪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因缺乏与农业院校沟通和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农户尚未掌握这些技术。
2.2标准化生产不到位
新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地区,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及农场规模等均无明显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色农业标准化参与主体意识淡薄,绝大多数的加工企业基础条件差、设备落后、手工加工成分较多、产品单一、质量不稳定、产品加工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营销基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产值的增加和效益的增长。目前,尚未制定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以及储运包装质量标准,还没有一家中药材企业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2.3一二三产业融合落后
种植、加工、供销等上中下游的产业链条还没很好地延伸,产业层次较低、链条短,市场竞争力较弱。以工扶农、以贸促农、以旅兴农的带动能力不足,特色种植养殖、地方名优特、原产地标识等产品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滞后,旅游开发仍处于零星分散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缺少全程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特色加工企业没有突出开发、培育和壮大自己的特色优势产品,更缺少自己的原材料种植基地。另外,板栗、银杏等特色农产品,由于缺乏深加工能力和销售渠道,只能在本地区自产自销,利润大头被中间商拿走,还有相当一部分待在深山无处销,导致种植户失去动力,不愿务农创收。
2.4周边城市竞争威胁
新县特色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市场细分日益加剧,周边黄冈、随州、安庆、六安等地的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及结构的趋同加剧了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新县特色农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销售半径受到其他省市特色农产品的挤压,如新县的医药、果蔬及畜牧产品与湖北麻城、安徽金寨等地的农产品重复率高,特色并不十分明显,要取得后发优势很不容易。
3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利用丰厚资源,促进融合发展
丰厚的自然资源为生产优质农产品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有利于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作为全国有名的“将军县”、“生态县”,结合山区实际,挖掘极其深厚浓郁的大别山区的红色、农业、生态、地质等旅游文化,引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理念,融合饮食文化、茶文化等内涵,突出有机、绿色农产品,体现自然环境、农耕民俗等特点,提升旅游核心吸引力,促进生态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参观旅游的同时,到乡村田头吃农家菜、住农家院、亲身体验农家活儿,将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将部分农村转变为观光休闲景点、将部分农民转变为旅游从业者和产品销售者。
3.2发展循环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循环农业是特色农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营造的基本格局,其包括秸秆稻壳、畜禽粪便、加工废料等循环利用。具体 而 言 ,在 不 同 地 区 可 以 实 施“ 制 药 — 药 渣 — 果(菜)”、“猪—沼—果(菜)”、林下养殖、莲藕泥鳅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环保功能,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与生态循环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和良好机制。例如,把当地龙头企业羚锐制药作为循环农业标准化试点的支撑企业,建立良好农业规范化生产基地,加工中药材的废弃药渣经腐熟后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减少化肥用量,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有机绿色产品标准。
3.3加强技术支撑,发挥引领作用
利用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优势,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当地建设茶叶、蔬菜、果树、中药材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9]。通过新特品种和高效种植的引进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和先进栽培模式,积极宣传、培训、推广,形成众多的地方特色产品和地方品牌产品,发挥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成为特色农业辐射带动的源泉。例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新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院县合作协议,建立了蔬菜、果树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打造了“泗店”、“绿康源”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使广大消费者充分了解新县生态无污染农产品优良品质。
3.4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特色农副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加快特色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尽快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享更多利益。例如,以茶业、板栗、中药材、竹、山货、特色养殖等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依照质量标准进行分类和包装,并经过严格检验,实现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分级及包装的标准化和储藏运输的标准化。
3.5壮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
扶持壮大现有的对产业拉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研发。要挖掘、保护、恢复一批地方传统特色农业产品,如核桃、茶叶、板栗等,通过技术升级、稳定产量、提高品质,扩大市场占有率,将其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特色农业精品。另外,进一步强化企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风险共担的产销衔接和订单履约机制,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市场化和产品的订单化。例如,针对中药材产业,鼓励当地中药材龙头企业建立中药材资源基地,实现原材料本地种植,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当地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签订合同,实施订单生产,降低原材料成本和违约风险。
3.6增强营销意识,拓宽销售渠道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为切入点,找准开拓市场的着力点。通过电视营销、报纸广告、农商超市、网上销售、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途径和举办文化节、采摘节等方式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经营,减少流通环节,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特色农业的经营成本,快速实现回报。例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配备保鲜冷库、配送工场、专业配送车辆,实行统一标准,实现生产、包装、标识、检测、仓储、物流、销售一体化。
3.7政府引导规划,加大扶持力度
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定位,做好产业规划和区域空间布局,加大补贴奖励投入力度,强化金融资金扶持。由于特色农业发展内容较多、形式多样,在计划发展前必须科学地进行规划论证,积极调整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药材、茶叶、肉品等主导产业,确定“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布局。另外,制定奖励优惠政策和设立扶持资金,对取得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等认证和获得名牌商标的合作社或企业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对生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石斛、油茶种植进行财政扶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4结论
新县作为中国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大别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立足于“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思路,鼓励农村发展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使其达到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及其产业化的内在统一与融合发展。
4.1实现特色农业生态化、精品化、标准化
发展优质药材、茶叶、蔬菜、林果、肉品等安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的生态精品特色农业,大力推广农林牧复合、种养加循环、绿色有机生产、高效立体种植等利于保护环境和优化资源利用的技术,加强标准化建设和产品质量管理,打造一批富有大别山区域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
4.2加强农工商、农科教、产供销协同发展
把农业产业化整合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培育具有大别山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品牌,发展农家乐、生态园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扩展延伸茶叶、板栗、银杏等本地特色优势产业链条,积极做好淮南猪、山茶油、中药材等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质量认证以及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商标注册,丰富营销手段,拓展特色农产品市场,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4.3促进农旅结合,以农强旅、以旅兴农
把特色农业、绿色产品、红色旅游作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展示大别山红色文化内涵,体现大别山绿色产品品质,加快完善农业设施、特色餐饮、公共交通等基础配套,建设一批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原生态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开发带动农产品销售,促进生态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 上一篇:稻谷供给侧改革与发展研究
- 下一篇:清泉绿禾蔬菜合作社发展研究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农业经济]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农业经济]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农业经济]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农业经济]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农业经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农业经济]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农业经济]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农业经济]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农业经济]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农业经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