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供给侧改革与发展研究
作者:admin时间:2019-03-29 03:48:31阅读:220来源:本站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2004 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丰收,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粮食供应逐步得到改善,粮食收购量也越来越大,库存高企。粮食供求关系也由总量不足转变为整体宽松,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为适应人们新的粮食消费观,加快粮食去库存,2014 年我国取消了油菜籽临时收储,开展了新疆棉花、东北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2016 年还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取消了三大粮食作物之首——玉米的临时收储,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从实施情况来看,这些供给侧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玉米去库存改革是在供给与需求的两端同时发力,既进行供给侧改革,减少种植面积,降低玉米产量,又通过增加深加工企业采购玉米补贴和税收补贴,刺激终端需求,有效激活了市场、搞活了产业链、提高了玉米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降低了玉米库存,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也得到了保障。
目前稻谷的生产情况与玉米类似,不仅供大于求,库存也日渐庞大,仓容与资金的压力也日益沉重,以致稻米市场活力降低,产业发展缓慢,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2016 年,国家小幅下调了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同时在湖南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开始试点休耕,悄然开启了稻谷供给侧改革进程。这一年,我国稻谷产量出现了 12 年来的首次下降,特别是市场需求相对过剩的早籼稻播种面积更是创下了近 12 年的最低水平,早籼稻产量也创出了 5 年来的最低产量。在此基础上,今年我国首次全面下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粳稻、中晚籼稻与早籼稻每 50 公斤分别较上年下调了 5 元、2 元与 3 元,此举将会有助于缓和稻强米弱的现象,拉大普通稻与优质稻的价差,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大米加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调整的幅度总体较小,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大,稻谷与玉米的比价仍不合理,在生产上稻谷仍将可能与玉米争地,在消费上玉米也可能增加对大米的替代,因此,今年稻谷产量仍有可能增加,稻米的需求仍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稻谷库存仍有增加的可能,后期改革仍需要继续深化。但稻谷又是我国的主要口粮品种,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稻谷既要加快去库存,又要稳定产能。很显然,稻谷供给侧改革不能照搬其他粮食作物。改革既要减少稻谷产量,又要保持稻谷种植面积,稳定产能,还要增加居民需要的优质稻谷供应,难度显然更大。因此,应该综合施策,采取调整最低收购价,增加优质稻种植,增加一季稻面积等措施来加快稻谷供给侧改革,这样才有可能破解稻谷库存过大的矛盾。
首先,调整稻谷最低收购价是核心。稻谷最低收购价不下调,优质稻谷与普通稻谷的价差就不能合理拉大,优质稻的种植收益就不能充分体现,就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减少普通稻的种植面积。另外,不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就难以形成合理的稻谷与玉米比价关系,国内外稻米价差也将因政策原因难以缩小。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调整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呼声不断高涨,并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今年 3 月中旬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文指出,“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这是使市场在农业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下一步,还要研究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价格政策的调节弹性,让价格真正释放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
笔者认为,从当前的稻米市场来看,要让市场规律能基本发挥作用,稻谷托市价下调 15%~20% 较为适宜。此时,随着稻谷托市价的下调,稻强米弱现象将会显著缓解。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后,国内大米价格每吨可下降约 500~600 元,国内外的大米价差也将大幅缩减,甚至可能达到基本持平,大米进口将大幅减少,出口有望得到恢复,大米进出口将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另外,稻谷与玉米的比价也将趋于合理,玉米对稻米的替代作用将会下降,稻米的需求也将出现恢复性增加。稻强米弱现象的缓解,进口大米压力的下降,大米需求的增加,将提高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大米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加快稻谷去库存。
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后,为保护稻谷产能,提高农户种稻的积极性,国家将给予主产区农户一定的生产补贴,使农户的收益不下降甚至增加。但在最低价稻谷收购量下降后,国家的稻谷保管费补贴将会减少,资金占用和仓容需求将会大幅下降,稻谷损耗也将下降。总体来说是得大于失,甚至可能是一举多得。
其次,增加优质稻种植是方向。最低收购价如继续下调,普通稻谷的收购价格与优质稻谷收购价格的价差还将拉大,优质稻的种植效益将得以真正体现。农户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将会再度激发,普通稻的种植面积才会有可能持续下降。优质稻的单产相对低于普通稻,虽然后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单产可能会得到提升,但在当前,增加优质稻种植,相当于在稳定稻谷产能的同时,促使稻谷总产量有所下降,在农户种植收益不降的同时,还可以增加消费者有需求的、适销对路的大米生产,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初衷。
目前我国每年稻谷的种植面积在 45000 万亩左右(2016 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 30162.4 千公顷,折合 45243.6 万亩)。如果优质稻种植面积能再增加 5000~1000 万亩,按照优质稻每亩产量低于普通稻100~200 公斤测算,相当于可减少稻谷产量 500~2000 万吨,将会极大地减轻国内稻谷供应压力。由于优质稻符合居民消费需求,不愁销路,不会成为新的库存。总体来看,稻谷生产从“以量取胜”转为“以质取胜”将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自年初以来,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再度成为关注焦点,从中央一号文件到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了要加快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各主产省也已积极行动起来,增加优质稻种植面积成为了首选。四川省提出 2017 年要加快推广本土优质稻米品种,力争全省优质稻面积达 1600 万亩以上,其中国标二级以上优质水稻 700 万亩。湖北省成立优质稻产业联盟,培育湖北特色优质稻米品牌,提升湖北省优质稻米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湖北优质稻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湖南省提出 2017 年要新增 300 万亩高档优质稻,全省高档优质稻面积突破 1000 万亩。另外, 2016 年,湖南省积极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共发展稻鱼、稻虾 200 多万亩,带动农户增收,使稻田养鱼(虾)成为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湖南省规划,至 2020 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将突破 500 万亩。
再次,增加一季稻种植面积是补充。相对来说,一季稻因生长时间较长,品质相对优于双季稻,但亩产量却要略低于双季稻两季产量之和。现阶段采取减少双季稻种植,推广一季稻的办法,既能减少稻谷产量,又能稳定稻谷产能。近几年,我国双季稻面积稳定在 8700多万亩。随着稻谷最低收购价的下调,辅之以政策的引导,双季稻尤其是早籼稻的种植面积可能将继续下降。如果双季稻面积能再减少2000~3000 万亩,按每亩产量减少200~300 公斤测算,相当于减少稻谷产量 400~900 万吨。通过“双改单”,既可以保护稻谷产能,又能显著减少稻谷产量,减轻稻谷供应压力,从而达到加快去库存的目的。
最后,加快临储稻谷销售是手段。由于稻谷是主要口粮,决定了我国不会采取大幅减少稻谷产量的办法来化解库存。稻谷总量供大于求将会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常态。不采取有效的办法,现阶段的庞大临储稻谷库存将难以降低,甚至还可能增加。加上稻谷最低收购价已开启下调之门,库存稻谷想延续顺价销售将较以往更难。只有根据市场承受能力,适当降低拍卖价格,加快超期储存稻谷的销售,或采取定向销售等办法,才能加快稻谷库存的化解。
目前稻谷的生产情况与玉米类似,不仅供大于求,库存也日渐庞大,仓容与资金的压力也日益沉重,以致稻米市场活力降低,产业发展缓慢,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2016 年,国家小幅下调了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同时在湖南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开始试点休耕,悄然开启了稻谷供给侧改革进程。这一年,我国稻谷产量出现了 12 年来的首次下降,特别是市场需求相对过剩的早籼稻播种面积更是创下了近 12 年的最低水平,早籼稻产量也创出了 5 年来的最低产量。在此基础上,今年我国首次全面下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粳稻、中晚籼稻与早籼稻每 50 公斤分别较上年下调了 5 元、2 元与 3 元,此举将会有助于缓和稻强米弱的现象,拉大普通稻与优质稻的价差,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大米加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调整的幅度总体较小,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大,稻谷与玉米的比价仍不合理,在生产上稻谷仍将可能与玉米争地,在消费上玉米也可能增加对大米的替代,因此,今年稻谷产量仍有可能增加,稻米的需求仍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稻谷库存仍有增加的可能,后期改革仍需要继续深化。但稻谷又是我国的主要口粮品种,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稻谷既要加快去库存,又要稳定产能。很显然,稻谷供给侧改革不能照搬其他粮食作物。改革既要减少稻谷产量,又要保持稻谷种植面积,稳定产能,还要增加居民需要的优质稻谷供应,难度显然更大。因此,应该综合施策,采取调整最低收购价,增加优质稻种植,增加一季稻面积等措施来加快稻谷供给侧改革,这样才有可能破解稻谷库存过大的矛盾。
首先,调整稻谷最低收购价是核心。稻谷最低收购价不下调,优质稻谷与普通稻谷的价差就不能合理拉大,优质稻的种植收益就不能充分体现,就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减少普通稻的种植面积。另外,不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就难以形成合理的稻谷与玉米比价关系,国内外稻米价差也将因政策原因难以缩小。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调整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呼声不断高涨,并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今年 3 月中旬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文指出,“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这是使市场在农业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下一步,还要研究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价格政策的调节弹性,让价格真正释放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
笔者认为,从当前的稻米市场来看,要让市场规律能基本发挥作用,稻谷托市价下调 15%~20% 较为适宜。此时,随着稻谷托市价的下调,稻强米弱现象将会显著缓解。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后,国内大米价格每吨可下降约 500~600 元,国内外的大米价差也将大幅缩减,甚至可能达到基本持平,大米进口将大幅减少,出口有望得到恢复,大米进出口将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另外,稻谷与玉米的比价也将趋于合理,玉米对稻米的替代作用将会下降,稻米的需求也将出现恢复性增加。稻强米弱现象的缓解,进口大米压力的下降,大米需求的增加,将提高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大米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加快稻谷去库存。
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后,为保护稻谷产能,提高农户种稻的积极性,国家将给予主产区农户一定的生产补贴,使农户的收益不下降甚至增加。但在最低价稻谷收购量下降后,国家的稻谷保管费补贴将会减少,资金占用和仓容需求将会大幅下降,稻谷损耗也将下降。总体来说是得大于失,甚至可能是一举多得。
其次,增加优质稻种植是方向。最低收购价如继续下调,普通稻谷的收购价格与优质稻谷收购价格的价差还将拉大,优质稻的种植效益将得以真正体现。农户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将会再度激发,普通稻的种植面积才会有可能持续下降。优质稻的单产相对低于普通稻,虽然后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单产可能会得到提升,但在当前,增加优质稻种植,相当于在稳定稻谷产能的同时,促使稻谷总产量有所下降,在农户种植收益不降的同时,还可以增加消费者有需求的、适销对路的大米生产,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初衷。
目前我国每年稻谷的种植面积在 45000 万亩左右(2016 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 30162.4 千公顷,折合 45243.6 万亩)。如果优质稻种植面积能再增加 5000~1000 万亩,按照优质稻每亩产量低于普通稻100~200 公斤测算,相当于可减少稻谷产量 500~2000 万吨,将会极大地减轻国内稻谷供应压力。由于优质稻符合居民消费需求,不愁销路,不会成为新的库存。总体来看,稻谷生产从“以量取胜”转为“以质取胜”将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自年初以来,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再度成为关注焦点,从中央一号文件到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了要加快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各主产省也已积极行动起来,增加优质稻种植面积成为了首选。四川省提出 2017 年要加快推广本土优质稻米品种,力争全省优质稻面积达 1600 万亩以上,其中国标二级以上优质水稻 700 万亩。湖北省成立优质稻产业联盟,培育湖北特色优质稻米品牌,提升湖北省优质稻米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湖北优质稻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湖南省提出 2017 年要新增 300 万亩高档优质稻,全省高档优质稻面积突破 1000 万亩。另外, 2016 年,湖南省积极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共发展稻鱼、稻虾 200 多万亩,带动农户增收,使稻田养鱼(虾)成为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湖南省规划,至 2020 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将突破 500 万亩。
再次,增加一季稻种植面积是补充。相对来说,一季稻因生长时间较长,品质相对优于双季稻,但亩产量却要略低于双季稻两季产量之和。现阶段采取减少双季稻种植,推广一季稻的办法,既能减少稻谷产量,又能稳定稻谷产能。近几年,我国双季稻面积稳定在 8700多万亩。随着稻谷最低收购价的下调,辅之以政策的引导,双季稻尤其是早籼稻的种植面积可能将继续下降。如果双季稻面积能再减少2000~3000 万亩,按每亩产量减少200~300 公斤测算,相当于减少稻谷产量 400~900 万吨。通过“双改单”,既可以保护稻谷产能,又能显著减少稻谷产量,减轻稻谷供应压力,从而达到加快去库存的目的。
最后,加快临储稻谷销售是手段。由于稻谷是主要口粮,决定了我国不会采取大幅减少稻谷产量的办法来化解库存。稻谷总量供大于求将会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常态。不采取有效的办法,现阶段的庞大临储稻谷库存将难以降低,甚至还可能增加。加上稻谷最低收购价已开启下调之门,库存稻谷想延续顺价销售将较以往更难。只有根据市场承受能力,适当降低拍卖价格,加快超期储存稻谷的销售,或采取定向销售等办法,才能加快稻谷库存的化解。
- 上一篇: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管理体制研究
- 下一篇:特色农业发展研究——以新县为例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农业经济]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农业经济]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农业经济]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农业经济]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农业经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农业经济]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农业经济]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农业经济]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农业经济]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农业经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