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专业精英教育的互补关系和现实情况
本科哲学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新时代综合性大学哲学教育的新尝试。本文试图结合黑龙江大学哲学本科实验班开设的哲学精品课程的实践,初步探讨本科哲学精品课程的目标和内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是近年来世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分析本科哲学精品课程的目标和内涵,并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通识教育与专业精英教育的互补关系和现实情况
通识教育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古典教育和自由教育理念。以文史课程为核心,以阅读古典课程为主要手段,培养“完整人”(the whole man)、“饱满人”(well-rounded person)主要目标[1]。在20世纪,通识教育的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美国为例,许多一流大学建立的“核心课程”体系已成为通识教育的主要模式,不仅涵盖了人文科学,而且涵盖了自然科学。核心课程分为几类,学生必须选择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分为六类:外国文化、历史、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伦理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核心课程的分类一般表现出以人文为主、自然为辅的特点。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完善人格,对人性本身和人类社会的理解自然占据了核心地位。
从专业教育的目标来看,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各个理论学科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和精英。低层次的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各种相对容易掌握的谋生技能。本文所讨论的专业教育主要是指高层次的专业精英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精英教育的关系应相辅相成,各有各的功能目标。一方面,每一个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都必须擅长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全方位的“全才”。因为在高度现代化的21世纪,知识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个人能够掌握的极限,前现代时期已经达到了芬奇精通多学科的天才学者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专业分工体系,通过各专业人才的分工和合作,促进人类知识的进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高度发达的分工体系,每个人甚至每个专业领域都无法涵盖人类知识的所有图景和内容,使得“隔行如隔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受到自己专业思维的限制,难以超越自己的局限性,全面思考人类社会的整体命运和人类文明的方向等大问题。而且,对专业思维的另一个误解是,不同专业之间的隔离会阻碍交叉学科的产生,而后者恰恰是创新思维的因果关系。创新思维必须突破学科障碍。创新思维将促进交叉学科的产生,交叉学科的产生也将促进创新思维。因此,在这个时代,通识教育不应被遗忘、边缘化,而应加强。
近年来,我国大学改革也把通识教育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改革的原因与国外略有不同。改革开放前,中国大学教育遵循苏联的办学模式,以专业教育为主,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从原来的计划性专业设置,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但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较快,大学专业计划调整相对稳定,部分教师知识技能更新缓慢。因此,一些跟上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变化。其次,市场需求也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导致一些传统的“不受欢迎的专业”不受雇主的重视,并产生了相当程度的“高学位消费”。第三,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大规模增长,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在“大跃进”,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这些因素导致专业教育暴露出其内在缺陷。
有鉴于此,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改革通识教育,重视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在大学课程体系中设置通识教育模块或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机构。通识教育改革的第一个思路是以复旦大学的学术体系为代表。通识教育改革走在中国大学的前列。它将一年级本科生纳入不同的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然后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它将核心课程分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个模块。本课程由长江学者、全国著名教师和知名教授担任讲师和课程负责人,形成了经典导读、助教制度、小班讨论、多元化考核、网络互动等独特的教学模式。第二种通识教育模式是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立学院等一系列学校为代表的独立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首先,通识教育部门与其他专业学院并列,学生可以从其他学院的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其次,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精英人才。如果说第一种模式的重点是“拓宽知识基础,塑造全人格”,那么第二种模式的重点就是“突破专业壁垒,塑造学术大师”。
以上两种通识教育改革模式主要在国内一些一流大学实施,而在其他综合性大学中,通识教育改革基本上是模块化改革方式,即以“公共必修课+全校选修课”为通识教育模块,与专业教育并行。这种通识教育改革模式只能说是一种不完整的通识教育改革模式。改革的强度完全取决于各学校是否重视,课程体系是否完整[2]。如果通识教育的概念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这些学校可以根据上述两种模式改变自己的课程结构。现有的通识教育模式能否成为第三种可行的模式,有待观察、研究和实践。
- 上一篇:功利主义教育的表现和危害
- 下一篇:哲学精品课的两面性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教育理论]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教育理论]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教育理论]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教育理论]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教育理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教育理论]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教育理论]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教育理论]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教育理论]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教育理论]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