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发展概述
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隋代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建立的科举制度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科举时代的到来。这一制度继承和发展了唐朝及其后朝,对中国后来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在多元文化碰撞全球化的背景下,不难发现,它与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发展概述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不仅瓦解了汉代统一的政权,而且有效地影响了维护统一封建政权的儒家伦理,从儒家名教的束缚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曹操“唯才是举”政策的实施,甚至以“负耻辱、见笑、不仁不孝、治国用兵”的名义,激起了曹魏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越名教任自然”玄学思潮的泛滥,逐渐成为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的主旋律。虽然这种思潮在政治上迎合了门阀世族的需要,反映和维护了门阀世族的利益,但它无疑对长期禁锢在儒家常识伦理中的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客观的解放作用,从而促使儒、玄、墨、名、法、纵横、佛、道甚至兵家在学术思想界应时而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一旦政治统治思想的禁锢被打开,整个社会就会朝着开放的方向前进。原封闭状态被打破,各民族表现出包容和吸收的积极精神。这一点在北方尤为突出。汉族虽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有着相对先进的文化,但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也积极吸收和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少数民族不甘落后,努力学习和吸收汉族先进文明,改善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因此,北方不是单一的民族文化方式,而是多民族的混合形式。比如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胡汉二重体制,就是这种开放的社会文化思想的政治体现。反映在教育中,首先要看到家庭教育形式下多学科发展趋势的继承和发展,导致医学、书学等实科教育的萌芽。再比如,在社会生活中,西晋泰始(2651274)之后,历史上称“中国相尚用貂梁,为羌煮貂,贵人富房,必备其器,吉祥嘉会,都以为先”;太康(2801289)时期,人们普遍以胡人生产的毽子为“拍头、带身、挎口”,并相习成风。魏孝文帝改革后,社会文化思想开放的结果更加突出,促进了民族间隔阂的消失,文化礼仪更加融合,最终带来了隋朝各民族的再次统一。
文化思想的开放加速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佛教加快了向东传播的速度,进而导致了佛教与玄学、儒家与土生道教的竞争。因此,儒、释、道之间的大争论成为魏晋思想文化的特色和焦点。争论的结果并没有降低任何一方的地位,反而促进了三者的融合。其中,佛教援儒入佛,促进了佛教的本土化,得到了统治阶级和人民的支持,生根发芽,形成了另一种以寺庙为中心的文化思想体系,使寺庙教育萌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它所倡导的终身平等思想对门阀贵族垄断教育产生了影响。此外,道教原本是中国巫术文化与道家思想相结合的民间信仰。此时,佛教组织和宗教仪式的引入逐渐削弱了原有的强烈迷信色彩,转化为宗教性质。玄学下的理论也形成了不同于儒家文化的文化思想体系,从而产生了以道观为中心的不同教育机构,与儒家教育、佛教寺庙教育相互辉映。
二、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发展对隋代教育的影响
我们知道,自汉武帝实施统一文教政策以来,儒家诗歌、书籍、礼仪、易、春秋都被尊为“经典”,导致汉代教育成为经典教育,束缚人们的思想,最终教育被门阀垄断,极大地限制了教育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哲学、科技和文学自由发展。特别是佛教、道教和形而上学也发展了自己的教育,打破了经典教育对人们的束缚,形成了各种教育共存的局面。例如,在那一时期,虽然官方学校的兴衰,但也有儒家、形而上学、历史、文学的“四学模式”,以及计算、书法等特殊学校。这种多元教育形势的发展,最终影响使隋朝没有实施单一的文化教育政策,但实际上实施了儒家、佛教并立、遵守道教的文化教育政策。
事实上,隋朝教育在倡导儒家经济教育时,并不反对其他文化思想意识下的教育。例如,由于隋朝佛教的发展,佛教寺庙教育实际上仍然存在,以及魏晋南北朝道教的逐渐发展。虽然这两种宗教教育在隋朝并没有很大的规模,但这种教育的存在在逻辑理论上确实是一个客观事实。特别是佛教寺庙教育对隋唐时期五宋时期繁荣的中国古代传统学院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从隋朝儒家大师、著名教育家王通明确提出“三教一体”的主张来看,至少表明隋朝教育仍应具有多元化模式的显著特征。这种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形成无疑是魏晋南北朝文化思想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和融合趋势的产物。
此外,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多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将形成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因此,虽然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教育文献的不足,我们无法看到它,但不难想象,隋朝是通过民族融合时期形成的,其教育应该有少数民族教育影响的痕迹。如果我们把文化本身看作是教育,那么隋朝所有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性质的东西也可以看作是少数民族文化对隋朝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无疑是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思想向开放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产物。
三、结语
虽然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它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360多年的分裂,国家实现了统一。这一时期的教育成就非常突出,开启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新时代――科举时代是中国教育从封闭向相对开放的转折点。隋代教育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与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发展和碰撞的结果。
- 上一篇: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毕业论文
- 下一篇:汉朝前太学概况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古代史]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古代史]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古代史]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古代史]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古代史]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古代史]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古代史]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古代史]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古代史]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古代史]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