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理念
大学的理念
大学的概念并不模糊。无论中外,高等教育大致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多学院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设置在大学或独立设置的专门学院(cllege),社区学院、专科学校、专科学校、专科学校等学制较短,以实践科目和职业培训为主。虽然我国大学一般指中等以上教育(如“上大学”、“大学生”一词中的大学)是指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综合性文理学院。
西方关于大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培养“受过教育的人”、以“高贵人”为目标,高贵的博雅教育,中世纪大学以方法、逻辑、修辞、几何、算术、音乐、天文学等“七艺术”为主要内容,培养以“全能人”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近世以来,这种教育理想就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它也被翻译成通才教育)而闻名。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首先将其定义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以及专门的、专业的、技术性的课程和教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教育可以从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与人文教育并驾齐驱。因此,它也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德国教育家洪堡将教授和学生视为纯粹科学的仆人,认为“大学的真正成就是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它迫使学生至少有一段时间致力于没有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致力于他的个人道德和精神完善。欧洲古典大学传统在美国大陆的传播赋予了大学前所未有的功利价值,促进了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和应用学科的发展。大学无疑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工具和实现个人功利主义的途径。然而,这种功利主义并非毫无节制。杜威在系统赋予教育功利主义价值的同时,也指出“真正自由解放的教育不会将任何程度的职业训练与社会、道德、科学的边疆教育隔离开来”,因为教育有两个同样重要的理想,即“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效率”;指出“确保文理学院在民主社会中承担适当的职能,即必须使当前社会所需的技术学科获得人文问题”. 事实上,20世纪西方教育思潮和大学教育改革是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不断冲突、校正、相互制衡的二重奏。这种现象被称为“教育钟摆”. 清末,中国引进了西方学校和西方教育。虽然富国强兵的急切动机主要是发展实科教育,但西方大学的面貌在大学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持。民国初颁布的《大学令》称“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培养硕士学位、满足国家需要为宗旨”. 根据西方大学的一般规定,1929年颁布的《大学规程》、根据《大学编织法》,大学分为文科、理科、法律、教育、农业、工业、商业、医学院,“有三所以上学院的,必须称为大学”,“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是独立学院,分为两个科目”. 这种流行的分类,关注和强调名称,旨在突出大学的独特功能和属性,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大学,研究高级知识”,“大学不是赎回毕业机构,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研究学术机构”;“大学者,‘包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大学也...这所大学之所以是大也”.[1]在这种表达中,大学与三个概念密切相关: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以文理教育为核心,多学科的综合性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高等教育研究和培养精英人才的基本前提。它的学术性不仅是指大学不同于行政、宗教、商业、企业等机构的特殊属性,特别是“研究先进知识”和“技能”的区别:“学习理论,技术应用”、“文学、科学、学习”。虽然也有间接的应用,但治疗这一者的目的是研究真理,终身使用。“法律、商业、医学、工程、技术”、“学习必须借用应用,技术必须以学习为基础”、“学习为基础,技术为支柱”,他主张“学者可以说是‘大学’,学者可以说是‘高等专业学校’. 两者有性质差异,不必有年限和程度差异”[2].由于学术差异,大学必须设立研究生院,并授予博士、硕士等高级学位,而大多数学院则不能。
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都是通识博学、教育程度高、发展全面的人才,追求完美,不同于专业教育造就的狭隘薄弱的技术人才。梅贻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7年,是守护儒家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善”的古训中给出新的解释。他认为,大学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才教育,给学生“通识”和“知识”学术培训,完成“新人”的使命,“不贵”,提倡学生应该有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注重学生的基本培训。他们都非常重视大学在人格培养和道德塑造方面的特殊重要性。长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朱可珍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该随波逐流”,“大学犹如海上的灯塔,此时(抗日战争)不能降低道德标准。”[3] 梅贻琦的名言“大学者,不谓有大楼的谓也,有大师的谓也”,[4] 以优秀人物为大学人格化的象征,也可以看作是对大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属性的解释。
大学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从继承、传递和发展文化传统和先进知识、培养人才的传统功能发展到利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已经从远社会的象牙塔进入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和前沿,被视为以知识社会和教育社会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 大学在西方被称为世俗的“教会”,是指大学取代教会,成为社会和社区的精神文化中心,承担寻求社会问题对策、为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取向和道德理想、作为社会认知裁判等特殊功能。
- 上一篇:大学精神的衰落
-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高等教育]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高等教育]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高等教育]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高等教育]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高等教育]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高等教育]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高等教育]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高等教育]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高等教育]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高等教育]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