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可以品味一点的中国史
作者:admin时间:2019-03-25 02:44:07阅读:306来源:本站
这本课堂版的钱穆《中国通史》,真是中国历史的入门最佳选择。它不厚,4 卷本的书,亲你能读完么?其次,它靠谱,钱先生这本书没考证之过程,只有结论,准备做论文却苦于没有题目的亲,完全可以闭着眼睛划一段自取啊。再次,非常好读,比《国史大纲》好读10086 倍。家长们为啥要让孩子上名校,而且一定要上名校?因为在名校可以亲炙名师。如果可以穿越,我想穿越到春秋时代,跟随孔子,只要老师在,无论是田野,还是溪水边,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智识上的抚慰。也曾想穿越到古希腊去见见苏格拉底,但是我不会希腊语,不过在雅典街上看苏格拉底拉着路人聊天,脑补一下:一个老头对着一个蠢萌的小年轻侃侃而谈的样子,一定非常有趣啊。
托现代科技的福,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许多名师的讲座视频,如果视频技术早发明几十年就好了,如此,尽管时空相隔,今人亦能领略传说中那些民国衣冠的风采。而香港的叶龙先生就幸运多了,他是钱穆先生在新亚书院的学生。而我们的幸运则是,叶龙先生将其当年听课的笔记整理出版,让吾等后学可以通过其讲课笔记,亲近大师。
“旧”大师是真正名师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寄托了钱先生的家国情怀,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作品。然而,因为时代关系,《国史大纲》对于普通读者,有相当难度。而这本课堂版的《中国通史》,则平易近人多了,生僻字少,古文少,全是大白话,重点是,没那么厚。市面上流行的几种《中国通史》中,钱穆的《国史大纲》与吕思勉《中国通史》对读者要求略高。50 万字起步,行文半文半白,且用词严谨,信息量太大,习惯了轻阅读的初学者并不适合。个人建议如果想培养对国史的兴趣,最好从课堂版的《中国通史》开始,然后是吕思勉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兴趣继续下去的,可以啃一下吕思勉的《读史札记》。
钱穆先生在新亚讲中国史时,听讲的学生水平大约与今日的高中生程度相当,要让这些孩子能够切身体会历史的温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钱先生的讲稿一共60 篇,按照时间顺序,从传说时代,一口气讲到民国。讲义中重于对历代得失的分析,其中有一些与常见教材书内容相左的观点,比如:隋朝很富有,却很短命。这些“常识”外的意外应该才是真实的历史吧。因为活得越久,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按照应该如何如何来运转的。
我们的另一个“常识”是,钱穆很“旧”。事实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他是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个现代人。不能因为人家热爱历史,因为人家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就强行脑补钱穆是一个食古不化的nut(原意“坚果”,俚语意为“木讷的人”)。真相是钱穆先生对生活要求很高:“今日人之生活已无情趣,人可以不讲艺术,但至少要有情味,能懂得吃穿的好坏??我钱某讲历史是告诉大家何处有一盆香花,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此之谓也。”
爱或恨,两种读史态度
以前,我们从课本学习批评历史,要批评地继承。可是既然都批判了,还有必要继承吗?我一直很困惑。不论是厚古薄今,或是厚今薄古,是对生活或对人生都缺乏感性认知的理论派(键盘侠),同样是人类,我们去憎恨或挑剔另一个时空的已经作古的人,是不是很奇怪?我们现在活得不好,固然他们有那么一丢丢责任,但问题难道不是主要在我们自己身上么?就因为我们批评他们比我们努力改变世界实在是省力太多了。而他们永远无法为自己申辩。我们可以自矜,可以得意,可以推卸责任,可以继续做骄傲的鸵鸟。
世道运转的动力,究竟来自于爱,抑或是恨?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又或者是因爱生恨,或黑着黑着黑出了感情?我想我们做学问,或者读书,还是存一点善良比较好,迷信地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怀着批评挑剔来对待历史,用后见之明来显示自己的智识优越感,其实蛮幼稚的。相较于钱先生讲课的时代,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我们简单的爱恨,在几十年后,也会变得可笑。世道轮回,报应不爽。
比《国史大纲》好读10086 倍学历史的目的不是要让我们变得自大,更不是要用死记硬背的知识炫耀,而是让自己生活得有情趣,如果条件不够,那也要过上有情味的生活。刷朋友圈的心灵鸡汤,读时尚杂志的明星教你怎么过,或者看宫斗戏学历史,日子过得很快,每天学点中国通史,日子一样可以过得美滋滋。可乐汉堡薯片可以让我们获得愉悦,醇厚的中式正餐和花雕老酒,则不但提供饱腹感和幸福感,还能提升品位和智识。
钱先生的通史,比其他大家的优势不仅仅是史事考订的扎实、温情的态度、平正中直的点评,他最厉害的是,能把历史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做通史最难的就是融会贯通,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甄别真伪,剔除旁枝,这需要对史事熟悉,同时更需要高明的剪接能力,就像电影工作者把单个镜头连缀成戏。最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在讲述的时候,保持最大的克制,从不以炫耀自己读书为乐事,他的作品中,没有特别花哨的修饰,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对钱穆先生及其学术的评论,从来不缺。他如今也成为任人凭吊的历史一景,与中国文化一起,成为一抹游魂。这是因为在这个轻浮的认知时代里,大众的审美口味变坏了,平实温厚,端庄凝重,同样是一抹游魂,任人轻贱。这不是钱先生及其作品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时代生病了。这本课堂版的钱穆《中国通史》,真是中国历史的入门最佳选择。它不厚,4 卷本的书,亲你能读完么?其次,它靠谱,钱先生这本书没考证之过程,只有结论,准备做论文却苦于没有题目的亲,完全可以闭着眼睛划一段自取啊。再次,非常好读,比《国史大纲》好读10086 倍。这本我们每天都可以读一点的《中国通史》,可以体会到钱先生对后学的期待,对自己事业的执著,对中国历史研究的专业与贡献。钱穆先生就像他笔下的兰花一样,希望爱美之人可以登堂入室,采撷之,赏玩之,努力让自己也变成一株兰花。
托现代科技的福,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许多名师的讲座视频,如果视频技术早发明几十年就好了,如此,尽管时空相隔,今人亦能领略传说中那些民国衣冠的风采。而香港的叶龙先生就幸运多了,他是钱穆先生在新亚书院的学生。而我们的幸运则是,叶龙先生将其当年听课的笔记整理出版,让吾等后学可以通过其讲课笔记,亲近大师。
“旧”大师是真正名师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寄托了钱先生的家国情怀,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作品。然而,因为时代关系,《国史大纲》对于普通读者,有相当难度。而这本课堂版的《中国通史》,则平易近人多了,生僻字少,古文少,全是大白话,重点是,没那么厚。市面上流行的几种《中国通史》中,钱穆的《国史大纲》与吕思勉《中国通史》对读者要求略高。50 万字起步,行文半文半白,且用词严谨,信息量太大,习惯了轻阅读的初学者并不适合。个人建议如果想培养对国史的兴趣,最好从课堂版的《中国通史》开始,然后是吕思勉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兴趣继续下去的,可以啃一下吕思勉的《读史札记》。
钱穆先生在新亚讲中国史时,听讲的学生水平大约与今日的高中生程度相当,要让这些孩子能够切身体会历史的温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钱先生的讲稿一共60 篇,按照时间顺序,从传说时代,一口气讲到民国。讲义中重于对历代得失的分析,其中有一些与常见教材书内容相左的观点,比如:隋朝很富有,却很短命。这些“常识”外的意外应该才是真实的历史吧。因为活得越久,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按照应该如何如何来运转的。
我们的另一个“常识”是,钱穆很“旧”。事实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他是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个现代人。不能因为人家热爱历史,因为人家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就强行脑补钱穆是一个食古不化的nut(原意“坚果”,俚语意为“木讷的人”)。真相是钱穆先生对生活要求很高:“今日人之生活已无情趣,人可以不讲艺术,但至少要有情味,能懂得吃穿的好坏??我钱某讲历史是告诉大家何处有一盆香花,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此之谓也。”
爱或恨,两种读史态度
以前,我们从课本学习批评历史,要批评地继承。可是既然都批判了,还有必要继承吗?我一直很困惑。不论是厚古薄今,或是厚今薄古,是对生活或对人生都缺乏感性认知的理论派(键盘侠),同样是人类,我们去憎恨或挑剔另一个时空的已经作古的人,是不是很奇怪?我们现在活得不好,固然他们有那么一丢丢责任,但问题难道不是主要在我们自己身上么?就因为我们批评他们比我们努力改变世界实在是省力太多了。而他们永远无法为自己申辩。我们可以自矜,可以得意,可以推卸责任,可以继续做骄傲的鸵鸟。
世道运转的动力,究竟来自于爱,抑或是恨?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又或者是因爱生恨,或黑着黑着黑出了感情?我想我们做学问,或者读书,还是存一点善良比较好,迷信地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怀着批评挑剔来对待历史,用后见之明来显示自己的智识优越感,其实蛮幼稚的。相较于钱先生讲课的时代,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我们简单的爱恨,在几十年后,也会变得可笑。世道轮回,报应不爽。
比《国史大纲》好读10086 倍学历史的目的不是要让我们变得自大,更不是要用死记硬背的知识炫耀,而是让自己生活得有情趣,如果条件不够,那也要过上有情味的生活。刷朋友圈的心灵鸡汤,读时尚杂志的明星教你怎么过,或者看宫斗戏学历史,日子过得很快,每天学点中国通史,日子一样可以过得美滋滋。可乐汉堡薯片可以让我们获得愉悦,醇厚的中式正餐和花雕老酒,则不但提供饱腹感和幸福感,还能提升品位和智识。
钱先生的通史,比其他大家的优势不仅仅是史事考订的扎实、温情的态度、平正中直的点评,他最厉害的是,能把历史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做通史最难的就是融会贯通,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甄别真伪,剔除旁枝,这需要对史事熟悉,同时更需要高明的剪接能力,就像电影工作者把单个镜头连缀成戏。最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在讲述的时候,保持最大的克制,从不以炫耀自己读书为乐事,他的作品中,没有特别花哨的修饰,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对钱穆先生及其学术的评论,从来不缺。他如今也成为任人凭吊的历史一景,与中国文化一起,成为一抹游魂。这是因为在这个轻浮的认知时代里,大众的审美口味变坏了,平实温厚,端庄凝重,同样是一抹游魂,任人轻贱。这不是钱先生及其作品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时代生病了。这本课堂版的钱穆《中国通史》,真是中国历史的入门最佳选择。它不厚,4 卷本的书,亲你能读完么?其次,它靠谱,钱先生这本书没考证之过程,只有结论,准备做论文却苦于没有题目的亲,完全可以闭着眼睛划一段自取啊。再次,非常好读,比《国史大纲》好读10086 倍。这本我们每天都可以读一点的《中国通史》,可以体会到钱先生对后学的期待,对自己事业的执著,对中国历史研究的专业与贡献。钱穆先生就像他笔下的兰花一样,希望爱美之人可以登堂入室,采撷之,赏玩之,努力让自己也变成一株兰花。
- 上一篇:宋代扬州行政区划的沿革研究
- 下一篇:略论张锡勤先生对中国伦理道德史的探究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中国通史]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中国通史]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中国通史]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中国通史]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中国通史]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中国通史]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中国通史]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中国通史]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中国通史]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中国通史]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