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首页>>历史论文>>中国通史试析在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的几个问题

试析在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的几个问题

作者:admin时间:2019-07-17 14:29:54阅读:359来源:本站
在高校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知识结构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发表后的贺信中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痛苦。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的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我们目前了解情况看,在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课程的高等院校是不多的,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削弱了开设中国通史课程的价值。导致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主观因素以外,在中国通史课程教材的、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关于中国通史的教材问题
 
高校的教材建设,涉及到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一直是教育系统和学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最近几年,在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大背景下,各种冠以“21世纪”、“新世纪”等标志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教材不断翻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学的教材出版显得冷寂,尤其是缺少适用性较强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中国通史教材。当前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滞后,主要表现为:
 
第一,体裁单一。1904年,夏曾佑第一次创制了以篇、章、节、目为结构方式、以事来命名篇目的章节体体裁的中国通史教材《中国历史教科书》,这就是'近年来流行的划分章节的体裁——章节体。这种体裁便于阐述历史的发展,史学工作者乐于使用这种体裁。但是,自从1904年到现在的100多年时间里,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的历史教材无一例外都采用这种体裁,而且记叙历史的手法也如出一澈,都是先从一个朝代(国家)的政治制度说起,然后逐一过渡到经济、军事、文化。叙述完后,再以同样的力一式去记述另一个朝代或国家。如果大多数的历史教材不分对象,都清一色地采用这种体例并用同一种方法记述历史,这与八股文就没有什么区别了。难怪有人说,读了中国人的历史书后,就不愿再读中国人的第二部历史书,体例和方法的千篇一律应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第二,教材内容陈旧。这是高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目前,高校历史教材大多是几年、十几年以前的版本,内容明显陈旧落后。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取材之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之本,以如此陈旧落后的教材去教育学生,其教学质量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此外,由于历史内容的客观和我们研究的有限性,历史教材几经改版,但都换汤不换药,史学研究成果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历史教学上来,教材明显滞后于现实,大学教材与中学教材相比只是增厚了,却没有质的变化,难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当然,历史教材是对社会科研、教学的总结,很难做到与现实同步,相对滞后在所难免,但它必须尽快地反映近几年的历史研究成果,这却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适应通识教育的教材数量少。上个世纪中国通史教材可以分为“教材阶段、初步成熟时期、反省阶段、综合创新时期”四个阶段,出版了《中国史叙论》、《国史大纲》、《中国通史简编》、《简明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新编》等近百部教材。这些教材主要是针对历史学或史学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较强,不能适应非历史专业的多专业性。进入21世纪,又有一些通史教材陆续出版,体现了史学界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努力。但是,这些教材数量很少,而且多在一些重点髙校内部使用,没有及时普及和推广,影响较小。
 
如何编纂一本好的中国通史教材呢?张荫麟《中国史纲》自序里说中国通史永远是一种冒险”。这话对于从事中国通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来说是肺腑之言。通史好编,也最难编,编撰一本好的中国通史教材,是高校在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课程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好的中国通史教材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教师授课要有较大的自由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只是用于课堂讲授的一个手段,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知识结构和个性处理教材。在根据课程讲授的时数和学生的程度补充内容时,补充哪些内容,全由教师自己确定。
 
第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新形势下,学习的任务已不再是仅仅掌握知识本身,单纯地把头脑当作存储知识的仓库,而是要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己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并进一步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更要“会学”。
 
第三,教材要便于因材施教,能适应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成为传统教育的病疾。教材要具有较大的弹性,既可使本科学生广泛博览、涉猎、探讨,也可使专科学生有选择的阅览、获取和探讨,满足那些对历史科学中不同内容有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
 
第四,避免与中学教材的简单重复。以往的大学历史教材总有中学历史教材加深加细的嫌疑。早在1945年,顾颉刚在编著《当代中国史学》时,就认为中国通史的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只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顾颉刚的这些评点,对今日大多数教材还基本适用。好的中国通史教材要在体例上有创新,在内容组织上要有调整,不能是中学教材的解释版,而是一个全新的、能体现髙校教学多样性、互补性、层次性特点的大学公选课教材。
 
第五,通而不繁。许多中国通史的教材,由于涵盖各个方面的内容,卷本太多,只能作为一本放在书房和图书馆供人查阅资料的中国史百科全书,而不是让人随身携带方面阅读的中国通史教材。有些教材尽管方面携带,但内容烦冗枯燥,没有思想,仅靠史料填充版面,全然丢掉“通史”的灵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严耕望曾经说过,中国通史教材必须折衷于重点与全面之间,并能上下脉络连贯一气,与断代史不同,与专门史也区别。通史教材的独特魅力就在“通”字上,编撰者需要有很高的见识和全局驾驭能力,最好是由一人贯通到底,使整个教材体例完整、逻辑清晰、思想统一,内容生气盎然。
 
2.教学大纲的制定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它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发表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发表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要求、教材、参考书目、参考资料和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授课,学生按照教学大纲预习和复习功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得随意更改教学大纲所列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否则,在学期结束时的课程评价中,教学组织或发表教学任务情况就可能难以得到积极的评价。
 
就中国通史而言,由于所涉及到的专业不同、学历不同,学生的爱好、兴趣也不同。因此,教材的内容及其体系要符合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也就成为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在当前历史教育理论和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教学实践的思考空间正进一步拓宽,传统的、单一的中国通史教学大纲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改革也势在必行。中国通史教学大纲的改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要着力删减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目标。对一些中学就有的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特征应进行大刀阔斧地筛汰,增加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第二,要增加对学生能力层次的培养。仅用所谓的“初步”、“进一步”、“加强”等空泛的修饰词来表述能力的层次是无法让授课者明白课程编纂者的意图的。削弱教条的辩证史观和唯物史观,不要对什么历史问题的分析都来一个“一分为二”或“三七开”,作着一些永远都正确但又无任何实质性内容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使学生成为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思想者。
 
第三,强调多元文化的历史通识教育。中国通史应该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我们今天要提高民族自信心,提倡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既要重视近代100多年的历史发展,更要重视几千年来祖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通史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豪感。
 
第四,强化学科知识的整合。既要强化历史学科内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宗教间的整合,更要强化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间的整合,以历史的时间、地理的空间、政治的理论构成学生对历史、对社会、对自然的立体认识。
 
第五,实行弹性制。考虑到专业的特殊性,最好能实行“一材多纲”的做法,以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的方针,完善历史教学的形式。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通史作为选修课的开设在学校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现行的中国通史教材中也确实缺乏一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存在着学科的偏差,避开造成这些偏差的外部条件来分析学习兴趣与教学大纲的关联程度并不科学。因此,在教材体系相对固定和完善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学大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大学历史教师大都以研究高深的学问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为学问大了,教学自然会好。毎个人对自己的教学当然还是很注意的,也有交流活动,不过总的说来没有像对科研那么在心。无论教师、学生,都以谁学问大、著作高深作为衡量标准,认为“教学是支出,科研是收入”,所以长期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近年来在大学的历史教学是有许多问题的,落后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很值得大家注意、展开讨论和研究,以求改进。就中国通史而言,本中国通史毕业论文讨论教学改革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课程体系
 
传统的中国通史课程体系形成,既有其合理性,也有不够科学之处。它既没有真正体现出“通”字的纵向特点,在划分时代及结构体系上也有理论等方面的明显缺陷。根据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我们按照以社会性质划分历史时代的基本标准和原则,将中国通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划分。中国通史从时间上应包括从原始社会到现在,涵盖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块。中国古代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时限从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其体系及阶段划分基本沿袭传统不变。中国近代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现代是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现代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始,是因为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中国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2加大教学内容的更新力度
 
中国通史的“通”的特点除了纵向以外,也应体现在横向方面,即应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共同构成立体式的全景画面。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政治发展为主,强调阶级斗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史教学内容也作了较大的改革与调整。由于中国通史本身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非常突出,包涵了众多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内容,因而,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要改变简单杂糅的状况,从文、理工等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互渗透的角度,围绕教学体系要求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加大对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科技史、外交史、法制史、宗教史、地方史等内容的补充,使教学内容有新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我们要求教师不能仅限于某些学科内容的一般性补充和介绍,而且要注重增加学术前沿的动态与内容,强调内容的学术性、研究性及前沿性,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及补充一般性知识内容外,还能够及时接受到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从而使眼界开阔,有所启发。
 
3.3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除了教育适应时代的需要主动地更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外,关键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才的教育体制。
 
多年来我国教育向以传授知识为主,而缺少关于创新能力的教育,这在高校中国通史的教学上自然也有反映,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缺乏启发性,形成“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的不利局面。我们在探讨中国通史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其实践时,必须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历史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历史学的对象是历史真实,尽管我们不可能全面地再现历史,但尊重史实、实事求是是历史学的全部基础。历史创新必须坚持求“真”、求“善”、求“美”,所以在通史教学的问题上,主要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历史真实出发,从史实出发,全面考证、考查历史过程,通过归纳、分析,认识历史发展的因果脉络,然后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我们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
 
第二,创新的关键不是思维方法,而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选修课的通史来说,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是对历史学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以及系统而持久的教学计划,最终使学生形成自觉、自愿地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态度,这也是历史学科创新教育目标得以最终实现的可能条件。
 
第三,创新教育的前提是进一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注重教学主体的参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的民主与开放、个别差异性和实践探究性的创新教育模式既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继承,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个性的重要途径。在中国通史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所受的学生专业不同、学历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层次不同,等等,所以用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肯定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赋予传统的因材施教以新的内容,既建立在不同专业基础之上的新的教学方法——因专施教。例如,我们给中文类专业学生主要讲授文学史及其相关问题;在给哲学、政治、法学类专业学生主要讲哲学史、政治制度史、法制史等;在外语类专业主要讲中外交流史;理工类专业主要讲科技史,等等。同时,我们要求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一要更新观念,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关注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二要发挥教学个性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求最佳的教学途径,优化教学过程,不断完善和创造适应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教学模式;三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努力掌握启发式、发现式、开放式等现代教学方法体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最佳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的潜力与能力。3.4加强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中国通史教学中一直存在教材内容老化,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变成了单调枯燥的文字堆积,并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可以说,沉重的书本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的负担,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无法适应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加强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CAI教材、课件、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解决的比较好的方法。它能够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大大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更容易让受众接收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很有好处。网络教学几乎可以获取你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应该大力发展。但是,任何个性化的教学还需要面对面的启发、诱导、交流、示范,教师的工作决非机械可以完全替代的。
 
总之,在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坐等国家的政策扶植,也不能指望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意识,增强爱国主义历史观,更不能怨天尤人,感叹“历史无用论”,它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静下心来,从长远的角度,从国家发展的角度、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高度看待大学生学习历史的问题,从最基本的做起,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通史这门课程长久地在非历史专业的大学课堂健康成长。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中国通史]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中国通史]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中国通史]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中国通史]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中国通史]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中国通史]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中国通史]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中国通史]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中国通史]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中国通史]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