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毕业论文范文: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
作者:admin时间:2019-09-17 02:39:20阅读:415来源:本站
历史毕业论文范文:马克思实践观的首次阐述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当中,是在分析以及批判、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合理部分之下进行理论构建的结果,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到认识论当中,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深刻理解马克思实践活动的主要历史形态及其基本特征,对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依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活动的主要历史形态
(一)物质生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阐述到,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作为人们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们不得不从外在世界当中获得维持个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物质生产分两种,一种是生产自己所需,另一种是生产他人所需,前者指具体的物质生产,后者指由具体的物质生产以及生产方式构成的社会生活。其中,这样一种具体的物质生产首先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和生存需要,同时也要维持他人的生命和生存需要。当生产能力获得提高之时,且当交换变得是唯一目的之时,他人的物质生产处于优先地位,这时劳动开始异化。只有到物质生产极大发展时,这时便具备实现人自身彻底解放的基本条件。
(二)精神生产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等的精神生产,刚开始就直接地跟物质交往活动和语言相联系。伴随着社会前进以及发展,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等精神生产逐渐摆脱物质生产的束缚。所谓实际意义上的分工,是始于精神劳动逐渐从物质劳动中分化出来。从分工的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的实践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1]。也就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进行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化越来越凸显,精神生产便具相对的独立性,其既可能与物质生产同步,也可能落后或超前于物质生产。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要进行物质生产产出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物质产品,也要进行精神生产产出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精神产品。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力的体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从而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三)人的自身生产
人的自身生产指生命的生产,即人类生命的繁殖,进而由此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生产。人的自身生产既包括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也包括一定人口数量和质量。人不仅仅是活在自然界当中具有自然性的人,而更为根本的是活在现实社会当中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生产不仅仅是人自身生命的生产,而且必然是人的精神生产,正是由于精神生产而更显人与动物的不同,突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任何人类历史发展都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不具备一定数量人口,人就很难存在于社会之中和获得持续发展。人对自身类的存在和发展是自觉的,动物对自身类的存在和发展是自发的,是出自本能的,因而动物会逐渐地走向消亡的状态,而人要从中得到启示来保证人的类的存在,以此来延续人类社会的存在。在进行人的生命生产的同时,还要对人进行培养和教育,以传承人类精神文化的思想精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达到造就人的目的。
二、马克思关于实践活动的几种基本特征
(一)实践是人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相比较而言,动物只是通过本能地直接活动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因而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的。人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进行维持自身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活动,而在这一活动过程当中,人通过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手段的实践来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创造出物质财富,从而达到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产是人们最首要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之上还有精神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这些形式的实践活动是人独有的,让人得到不断发展。实践创造了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使得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形成特殊联系,人通过实践不仅体现着自然性,更为根本和重要的是体现着社会性,揭示出人不同于它物的特征。人是在实践中生存和发展的,因而实践就成了人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二)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是“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1]。实践是感性的活动,是指不同于单纯地依靠思维在人的脑海之中所开展的思维活动,即不同于观念形态的、理论性的活动,而是发生于人与对象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是人借助某种方式作用于物质世界而进行的活动。实践是对象性的活动,是主体运用实践中介即工具和手段等作用于客体,主体性的人对客体性的对象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实践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否则就不足以称之为实践活动。人必须进行实践创造出对象世界,以便符合人生存和发展需要。
(三)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实践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漫无目的和毫无意识的,是出于其自身本性的趋利避害,是一种被动适应外在世界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人便把目的以观念的方式存于脑海当中,这个目的决定着人的行为,在人的实践活动终结时得知结果。有意识说明人在进行活动之前就已经察觉到自身所将要进行的活动,有目的说明人们在开展活动之前就已经明确自己的意图所在,并从一定的客观事实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活动的计划,对活动进行预先安排,对活动的结果进行预测,而且能够在活动进行时对原计划适当改变策略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也揭示着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活动。人们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时,首先要尊重规律,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毫无办法的,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之下发挥人自身的思维能力,即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来进行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和机械地从外在世界获取维持个体的生存所需,而是合理利用人的主观意志和自我意识,创造出满足人自身各种需要的东西,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实践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活动。 (四)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在社会当中进行的,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不是与外界隔离的、孤立的、离群索居的单个人的活动。人在进行实践过程之中总要与外在自然发生联系,人与人之间总要进行交流和往来,这些联系和交往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人是处于现实社会当中的人,人都是在现实社会之中进行实践活动。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有些实践活动看似是由个人单独地操作发表的,但是他无不与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联系,在本质上还是社会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于现实社会的人,即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其所开展的任何活动都与社会相联系着。实践的社会性本身也决定了其也是历史性的,因为其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之下的产物,都是伴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过去的实践与今天的实践不同,今天的实践也与未来的实践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实践。
(五)人的实践具有超越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綱》中提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由此可知,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分析以及批判,吸收了旧唯物主义当中物的客观性和唯心主义当中人的能动性,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的实践的基本属性。实践是人的实践,人要开展实践活动,既要具备客观性的客体,也要具备能动性的主体。马克思利用实践综合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优点,这样一种综合,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缺陷,突出了人的实践对以往旧哲学的超越。
三、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一)物质生产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
物质生产是人们最首要的一个实践活动,是人们得以顺利进行其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不能忽视物质生产的作用,依然要继续坚持发展和解放社会的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的作用。中国的经济成就显著,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实体经济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要解决这些所面临的问题,必须重视物质生产的过程,提高物质生产的能力,尤其要注重生产方式的转变对生产的推动作用。物质生产是的根基,倘若根基打不牢,社会经济建设将难以进行,因而我们要特别重视物质生产所起的作用,大力提高物质生产能力。我国要汇集各种社会力量,为物质生产的提高助力,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精神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人的文化水平
*********总书记说过:“一个民族要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2]这一要求为我国在新形势下提供了精神生产的方向指引,引导人们更加重视精神生产的作用。精神生产以创造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其在社会发展当中不可或缺,能够提高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我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引,在提高物质生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生产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生产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的是精神生产是为人民服务的,并且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一种文化创造性活动。同时,精神生产还具有提升人的能力的作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引,深入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大力提升文化事业以及产业,持续地解放精神文化生产力,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以便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升人的文化水平。>>推荐阅读《浅析蒋介石与结拜、兄弟联盟与政治企图》
(三)人的自身生产有利于为社会塑造人才
人的自身生产首先要有人类繁衍这一要求,但是这种“种的繁衍”与动物式的繁衍是有很大区别的,动物是出于本能的自发形式,而人是自觉的实践形式,展现着人所特有的实践能力,人类的自身生产也是生产力的体现。既然人类的自身生产是一种生产力的体现,对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人的自身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进行人的自身生产,首先是要发挥教育来教化人的作用,发挥教育对人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国家和社会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其次,个人自身要自觉地对思想道德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内化,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使人的自身生产成为人的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总而言之,人们应该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去探索人的自身生产的方式和方法,当今世界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状况取决于进行人的自身生产的生产能力的状况,切实重视人的自身生产,发挥人的自身生产造就人的作用,为我国当今社会建设塑造出更多优秀人才,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 上一篇:论述历史文化发展与创新
- 下一篇:历史毕业论文范文:谈梦占文化对《梦游天姥吟留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史学理论]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史学理论]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史学理论]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史学理论]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史学理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史学理论]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史学理论]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史学理论]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史学理论]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史学理论]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