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作为“他者”的历史———梅洛-庞蒂的历史
作者:admin时间:2019-07-16 08:16:01阅读:310来源:本站
本文是一篇历史论文,主要讲的是梅洛-庞蒂重新阐释笛卡尔式的“我思”,以“知觉”作为认识自身和世界的起点。知觉不同于意识层面的一系列逻辑判断, 而与另一要素密不可分———身体。通过身体,个体以具有感知和行为倾向的意识与世界遭遇,因此知觉的真正主体是基于身体寓居于世界之中的个体,超越了纯粹意识反思的圉限,作为一个存在的合集,即我作为身体存在与我在世界中存在的统一;同时,主体所在的固有的场及其存在维度不止自然世界,还有社会和人的历史。历史论文
由此,历史作为重要主题进入梅洛-庞蒂以知觉现象学为基底的视域。
“历史无法比拟为一台机器,但却可以比作一个生物”, 这一与人及其存在场域密切相关的“生物”,或许可被视为“他者”,一个关联整个人类意识及其行为的他者。梅洛-庞蒂曾在《旅程Ⅱ》中表明,伴随我们刚刚发现的他者问题,出现了一个在法国思想中越来越重要的主题,即历史,它实际上是与他者主题相同的。如何理解历史作为他者的可比拟性? 历史与他者之间何以相通? 有必要对梅洛-庞蒂的历史观念展开考察。历史论文
历史何以作为他者?
梅洛-庞蒂对历史的阐释,并未脱离普遍意义上人类知觉的结构。在他那里,人通过身体感知并寓居世界,这一前提为他解读历史提供了某种范型。如James Miller所言,梅洛-庞蒂缩小了知觉与历史之间的隔阂,二者都处理意识与客体世界的关系问题。首先,历史从来不是由缄默元素拼凑的机械游戏,而是在人们的行为参与进程中界定和呈现自身,如同感知对象,只存在于与承担这一意识的个体所处的关联之中。其次,历史和知觉都在构建含混的敞开的意义世界。基于身体对世界的知觉,历史被置于知觉的事实当中。它既不作为与主体对立的封闭客体,也不作为凝滞的行为背景,而是由人的观念和行动建构,不断在生成,因而是一个“含混的”“敞开的”、与人交织在一起的延伸着的场域。当“我”的意识通过身体与世界遭遇,世界与他者同样通过身体,与我的意识相交。以知觉与世界照面,身体自身的裂缝所应接的是一个充塞在它四周的世界。只要我在知觉,填满我的视线与耳际的变动不居的世界,与我身体的轮廓无边界可言,因为我就充盈于其中。但我并无法知觉世界和某物的全部,每个角落或某个事物的背面存有另一个身体及其知觉———“另一个身体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世界的碎片,而成为某种阐释活动发生的场所,并且好像是‘观看’世界的某一处视角。”他者和我一样在观看。当我处于固定视点,并不能看到书、茶杯或者台灯的每一个表面,因为视线无法绕道直观于我而言的物体背面,而这一背面,恰好是相对他者、另一个身体其视线所及的正面。梅洛-庞蒂看到,这个异在的生命,和与之相联系的我的生命一样,是一个开放的生命。因此,他者的注视,无法等同于我的注视。然而,我和他者的视角,都能跃出自身,潜入到对方。“当我潜在地处在其他物体中时,我已经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我目前视觉中的中心对象。”这里“不同的角度”即来自他者,他者是知觉世界的未知性存在,但又是事实性存在。因此,我所知觉的世界同时呈现给某个未知。另外,他者有其本有的视界和内在,他者从自身视角“滞留”了我。他者不是相对于我而外在的某个存在,他作为另一个我,我在他者之中,我与他者如影像般交错叠加,但我又不直接“相等”于他者。如同我的世界向他者呈现,他者也朝向我。我凝视的结果,构成了他者形象的一部分。历史论文
不同于萨特,梅洛-庞蒂并不认为他者是某种于我而言的胁迫性存在。由于他者的身体不是缄默的对象或客体,而是行为的显现,因此“我”无法经验他者对其自身的显现。但每一个他者都以一种并不挑衅的方式或共存的预设而为“我”存在,同时使“我”的生活具有社会的氛围。即,通过身体与行为,每一个体面向一个基于主体间互相理解的世界。他者作为知觉主体参与这一世界,他者所经验的愤怒和悲伤在其个体生命时间的阈下发生,我仅可能熟悉他者所知觉的,但无法重合到他者的感知中去。“我的身体在感知他者的身体,在他者的身体中看到自己的意向的奇妙延伸,看到一种看待世界的熟悉方式。”我与他者共同寓居的世界在相互延伸的知觉和意向中,作为含混开放的存在场,因而,整个人类参与其中作为创造主体的历史,并非一系列所谓客观存在的文化和经济现象,也非阶级利益冲突的现实,而被梅洛-庞蒂描述为游移于个体又超越个体的未发表的意义场,或者说一个象征系统。
历史,未尝不可视为相对所有人的他者。首先,它是有肉身的存在。梅洛-庞蒂借用马克思的话强调,历史并不依靠它的头行进,历史也不用脚来思考。或者应当进一步认识到,我们不必关心历史的“头”和“脚”,而要在意的是历史的身体。若为历史假设一具身体,那么这身体将为它提供认识世界的知觉,它注视个体无法正视的“背面”,与个体本已的知觉观照到的视域接连成一片。不论个体如何行为,都潜在地处于历史———他者的觉察当中。其次,正如他者不离弃他的身体和目光,历史“不会顾虑或犹豫,不会静止不动且不犯错误,她朝向她的目标行进。在每一个拐弯处,她会甩掉身上的泥泞和沉溺了的朽物。历史知晓她的道路。”历史不按个体意志炮制现实,但同时又不存在与人剥离开来的历史。如同他者与我共居于世界,他者的注视补充我的目光所不及,我的存在与他者存在相互补足,呈现出他人姿态的历史,既具有自身的逻辑,又是人类意识和行为的即时在场。历史论文
从“他者”观照历史,将人与历史、与世界原初的亲近牵引而出。历史的他者形象,离不开梅洛-庞蒂对社会世界的理解。“社会事实总是向我们呈现为我们也构成其一部分的单一生命的变量,而整个他者对我们来说则只是别的我们自己。”他者作为出没在个体周围并总能被知觉到的另一存在,使个体作为知觉主体和知觉对象的共时性存在向个体自身呈现出来。社会事实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历史、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显影,和他者一样始终“只是别的我们自己”,这就取消了人绝对地作为主体或客体的界限,人自身的存在融汇在事实之中。由此, 由于梅洛-庞蒂坚持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事实性,他看到的社会世界,不是将事物简单堆积起来、能够撇开人自身的关于对象的总和。他否定了把社会当作一个物体的做法,无论是把我们放入社会之中,如同把一个物体放到其他物体之中,还是把社会作为思维对象放到我们之中,这二者都不符合实际。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 若单从时间轴上追溯,这种解答仍固执于将社会作为“物体”并视其为“以第三人称存在”的窠臼。事实是,“当我们认识和评价社会的时候,社会已经存在。”在我们通过自身而有所意识时,它“已经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历史何尝不是? 历史与个体的生存相互胶着。当人们记载和描述“历史”,这个作为对象的历史,不是历史本身;人们无法捕捉历史,然而正是人们的行为自身正在生成历史。历史论文
如上所述,历史毋宁被视作一个开放的拥有其自身的他者。“被各种各样的偶然事件所撕裂,被包含在其中的、想要活下去的人们的各种意识举动所修补,这一网络既不应该被称作精神,也不应该被称为物质,它恰恰就是历史。”人们的理念、行为及其意义,与历史交融,没有普遍的精神在起作用,也没有理性的规范和发表指导,人与历史对于共有的未来一概不知,人的主体性在这一未知面前显得孱弱。他者的出现,将主体自封的世界打开,他者与主体衔接的瞬间,正是主体作为绝对中心衰落的时刻。主体中心的削弱以及他者存在的并峙,为主体间性预留了可能。历史论文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探讨伪善的历史书发表——关于《北鸢》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世界通史]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世界通史]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世界通史]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世界通史]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世界通史]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世界通史]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世界通史]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世界通史]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世界通史]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世界通史]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