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首页>>管理论文>>公共管理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证研究

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证研究

作者:admin时间:2019-03-29 06:03:59阅读:196来源:本站

 一、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概况及其意义

  公共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的专业课程几乎涵盖了多数公共部门及其相关联领域的专业课程设置,涉及门类广、交叉领域多,既有专业理论课程,也有实践课程。这使得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成为建设合理、科学的公共管理课程体系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当前,国内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普遍存在着课程总体设置繁杂、随意性较大、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优化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忽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等方面的问题(钟蔚,2012)。为了在整体上优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研究者们一方面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对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介绍和中外比较分析(王乐夫,1998;张少栋,2004;姚光亚,2005;张钢,2003 ;田蕴祥,2010),另一方面则对国内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优化和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东北大学最早进行专业课程优化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于2005年由娄成武教授主持发表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项目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杨来胜等(2007)强调在借鉴欧美国家经验基础上,公共管理核心课程体系要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基础、以强化技能为导向,进行多学科融合,应根据不同高校学科基础优势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各有侧重,建设有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公共领域管理与领导人才的特色课程新体系。乔晓雯(2012)结合目标导向理论认真分析了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认为其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合大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科学规律,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虽然国内对本科专业课程的优化多有论述,但是,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缺乏,尤其缺少对国内各类高等院校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经验比较研究。近十余年来,国内各类高等院校在加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总结和分析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有益于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更有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

  二、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有益经验

  为了保证经验案例的代表性,本文选取三类高校—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以及理科类院校—为经验分析对象,其中的综合类高校为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财经类院校为上海财经大学,理科类高校为华中科技大学。出这些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有特点,并且在国内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方面均有所建树,具有建设成就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三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情况,有关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办学思路、合作办学实践以及教育交流活动等其他信息。所有信息均来自上述学校的招生简章、官方网站以及有关专业建设的新闻报道。通过对三类不同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分析,发现各类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取得了下列成果:

  (一)专业课程体系整体结构日趋完善

  国内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课程分类日趋合理,课程设置专业性增强。从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分类看,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三大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实现公共管理课程体系优化,国内高校对现存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筛选,对课时、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比例等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专业方向课程,强化了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特征增强

  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教材选用、课程结构以及专业课程体系运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国际化特征日益增强。在专业课程教材选用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材绝大多数是借鉴国外教材的产物,有的学校甚至直接以国外教材作为本专业教材。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之初较为注重引进国外相关理论课程,近年来则日益注重实证技术类和社会实践类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重调整趋势也正在与国际接轨。在专业课程体系运行环境方面,增强了国际合作办学、学术和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我国高校与国际合作办学可以从中学习国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而互派本科生和访问学者、邀请国外学者讲学、聘请外籍客座教授则在专业建设、教学方式及方法等方面博采众长,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教学骨干,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应用技术性课程有所增加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国内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偏重国外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近十年来的突出特点则是注重专业课程中实用方法和技术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国内高校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中强化了案例教学等手段,加强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课程,体现了注重分析方法与技术教学和课程建设的特点。其次,为加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建立电子政务等实验室,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公共问题的能力。同时,各类高校还以未来就业趋势为导向,积极开设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发现国内三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有特点,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三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差异性

  综合类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完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建设成果斐然,在专业设置及其课程安排上国际化程度较高,这是其优势所在。不过,综合类院校的问题是:追求全面的和有理论深度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在凝练课程体系特色方面则略显单薄,实践环节安排相对偏重学术能力,操作环节较弱,所培养的学生多为理论研究型人才。

  理科类院校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底蕴,在管理定量分析、决策理论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建设方面独具优势,这是理科类院校的长处。理科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有能力增设有关公共项目、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化课程,课程质量较高,实用性强。但与综合类院校相比,理科类院校在公共管理课程体系上存在着理论课程相对薄弱,重实用性课程而轻理论性教学的问题。

  财经类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具备综合类院校基础理论优势和理科类院校的科学技术专长,课程体系安排多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如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公共部门审计、公共财政学、管理学原理等方面的课程。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还未能把自身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与公共管理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难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财经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前述两类院校的同质性远大于异质性,这既是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使然,也与自身探索力度不足有着一定的关联。

  (二)三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共同

  当然,三类高校公共管理课程体系也有相同点,显示了国内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第一,各高校公共管理课程体系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等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基本相近,差异性小。这种共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学科内容和教学规律的产物,其次与教育部对各类学科及其专业的制度规定有关。不同类别高校公共管理在专业建设上缺乏对自身特点或者专长的充分考量,体现了同质化的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第二,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广义上还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所占学分偏高,挤占了专业课程的空间。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例②,通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达到了36.2%,而学科基础课程占了37%;专业课程课时量占26.8%,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占比19.9%,专业方面课程占比6. 9%,合计26.8%。当然,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占总学分偏高是各类高校的共同问题,因为这类课程由教育主管部门设定,高校无权对此进行删减或调整。

  第三,实践教学环节的内部结构安排不尽合理,毕业论文及科研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量上占比偏高。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公益活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和科研训练本应由专业课程承担,尤其毕业论文的学术性高于其社会实践功能,毕业论文占学分数过高挤占了其他类型课程的课时,弱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

  四、结论与启示

  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表现在课程体系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以及实用性和技术性课程的强化等三大方面。尽管国内高校从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目标出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但各类高校都受到现存教育制度的限制,难以自主调整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在内的广义课程体系,这影响了不同类型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及其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探索,导致了同质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综合类院校、理科类院校以及财经类院校应该以自身学校类型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凝练自身的公共管理专业特色。尤其对各省(自治区)的地方普通院校而言,依据学校类别、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自身学科优势,探寻学科及专业建设道路,凝练专业课程体系特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然而,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公共管理专业及其课程体系建设中,不重视学校类别、优势以及地域等特点,照抄照搬名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身特色专业的探索进程。地方普通高校应该转变思路,积极借助重点综合类院校的理论资源和理科院校的技术特长,结合自身情况,以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目标,选择独具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及专业发展道路,构筑和发挥自身在某一领域的特长和优势。地方普通院校在公共管理课程体系优化上也应该明确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公共管理]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公共管理]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公共管理]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公共管理]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公共管理]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公共管理]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公共管理]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公共管理]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公共管理]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公共管理]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