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毕业论文
作者:admin时间:2019-08-22 10:14:35阅读:370来源:本站
作为中国古代专制君权有机构成的禁卫军权,它既是维护君主专制政体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会成为破坏这一体制的重要因素。古代史毕业论文“八王之乱”是中国上规模最大、影响极为深远的一场统治集团争夺最高统治权力的斗争,参与政争的太后及外戚杨骏、惠贾皇后、宗室诸王之间围绕宫殿禁廷的控制权而展开了多次较量,对禁卫军权的控制和利用成为斗争中最常见的手段,能否有效掌握禁卫军权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的关系,提供了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和禁卫军权关系的一个典型个案。
发生于西晋惠帝年间的“八王之乱”(包括贾后专政),是以宗室为主的统治集团争夺最高统治权的一次政治斗争,其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以及历史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八王之乱”有不少方镇诸王参与,后来又扩展到北方广大地区,具有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性质,但论其起因、总过程及斗争目标,则主要是在宫廷为中心的京师地区进行的,“八王之乱”的实质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权和对皇权进行控制的一次政治斗争。“八王之乱”与宫殿禁廷的争夺控制密不可分,因为只有控制了宫殿禁廷方可控制当朝君主或者实行专权乃至篡位,是斗争中最有力的政治手段。控制宫殿禁廷自然离不开禁卫武官及其所统禁卫军。因此,考察禁卫军权与“八王之乱”的关系,对于认识西晋禁卫武官制度与“八王之乱”的实质,都是很有意义的。同时由于“八王之乱”这一个案的独具特色,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无疑也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下禁卫军权与政治的关系。[1]
杨·贾之争与禁卫军权
《晋书》卷三《武帝纪》: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夏四月辛丑,以侍中、车骑将军杨骏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己酉,帝崩于含章殿”。按晋武帝在世时不顾朝中诸大臣之反对,一意孤行,立愚痴长子司马衷为太子[2],又虑其难以亲自执政,于是为其设立顾命大臣以辅佐其执政。晋武帝原本是要以宗室汝南王亮与外戚杨骏夹辅王室,从而在宗室与外戚之间维持平衡,以保证愚痴太子在即位后皇权不至旁落[1]。这种想法自有其合理性,但在当时朝政中受诸种矛盾之制约却不具备现实性。晋武帝弥留之际,随侍其旁的杨皇后(杨芷)与其父杨骏相勾结,矫改武帝遗诏,武帝夹辅王室计划告吹,出现了杨骏一人独掌朝政的局面。晋惠帝即位后,太子妃贾南风(原晋武帝宠臣贾充之女)立为皇后,武悼杨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杨骏则据矫改之遗诏而任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为辅政大臣,掌握了西晋王朝军政大权。推荐阅读: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系毕业论文
《晋书》卷四〇《杨骏传》:“惠帝即位,进骏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录朝政,百官总已……骏知贾后情性难制,甚畏惮之。又多树亲党,皆领禁兵。”杨骏虽然手握军政大权,但他需要处理大量文书以决策国政,不可能时时在惠帝身边进行控制,而惠帝皇后贾南风性情凶悍,又经常在惠帝身边,这对杨骏专制朝政构成了潜在威胁。杨骏为了有力对付贾后有可能形成的威胁,采取了“多树亲党,皆领禁兵”的措施。此举当有一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宗室诸王对朝政的干预。相比而言,贾后毕竟在后宫,惠帝又是愚痴,故对付贾后尚在其次。上引《杨骏传》之后接着又记“于是公室怨望,天下愤然矣”,怨望者愤然者主要应当就是宗室诸王。在矫改之武帝遗诏中说:“若止宿殿中,宜有翼卫,其差左右二卫三部司马各二十人,殿中都尉、司马十人给骏,令得持兵仗出入。”表明左右二卫三部司马及殿中都尉、司马在殿中宿卫,三部司马与殿中司马并非相同官职,杨骏早在专权之初便十分重视对自身的禁卫。杨骏“多树亲党,皆领禁兵”,史未明载具体由何人担任禁卫武官(长官)来统领禁兵,不过从后来杨骏被诛时的情况可推知一二。《晋书》卷四《惠帝纪》:永平元年(公元291年),“三月辛卯,诛太傅杨骏、骏弟卫将军珧·太子太保济、中护军张劭、散骑常侍段广·杨邈、左将军刘预、河南尹李斌、中书令蒋俊、东夷校尉文淑、尚书武茂,皆夷三族”。据《杨骏传》,对其专权行为,其弟珧、济“数相谏止,骏不能用,因废于家”,可知珧、济当时并非骏党,株连而死实属怨枉。在以上被诛诸人中,明确为禁卫武官者是中护军张劭,此人又见《晋书》卷四四《石鉴传》:“武帝崩,(司空石)鉴与中护军张劭监统山陵。”可知张劭在晋武帝去世之初已为中护军。《资治通鉴》卷八二《晋纪四》: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五月,“杨骏以贾后险悍,多权略,忌之,故以其甥段广为散骑常侍,管机密,张劭为中护军,典禁兵”。看来张劭确是杨骏所安排的典禁兵的禁卫长官之一。张劭与段广同为杨骏外甥,同上书四月条谓“劭,骏甥也”,可证。刘预之职务应即左军将军,亦为杨骏所安置的禁卫武官。《太平御览》卷九七《皇王部二二·西晋惠皇帝》记为“左军刘桢”,《通鉴》及《晋书》卷三五《裴頠传》皆记为“左军将军刘豫”,当以此一记载为是。惠帝永熙元年八月,“遣南中郎将石崇、射声校尉胡奕、长水校尉赵俊、扬烈将军赵欢将屯兵四出”[2](卷四《惠帝纪》)。据《晋书》卷三三《石崇传》载:“元康初,杨骏辅政……出为南中郎将、荆州刺史。”表明石崇属杨骏排挤对象,依此类推,胡奕、赵俊等禁卫武官亦当为杨骏所排挤。可能在将胡、赵等人排挤出朝后,杨骏以其亲党接任。
杨骏虽以亲党典禁兵,但却未能完全有效地控制禁卫军权。早在晋武帝末年便以王佑为北军中候,这是武帝临终一项重要安排。《晋书》卷三《武帝纪》:“爰至末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复虑非贾后所生,终致危败,遂与腹心共图后事。说者纷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谋,遣太子母帝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看来北军中候王佑并非杨骏死党,似亦未为其所控制。同上,卷七五《王峤传》:“父佑,以才智称,为杨骏腹心。骏之排汝南王亮、退卫瓘,皆佑之谋也。位至北军中候。”按此与《武帝纪》所载有异,不知孰是。从王佑后来不是贾氏所诛对象,在贾、杨之争中也不见其行动,杨骏未能控制内军等情况分析,王佑似非杨骏腹心。在贾、杨之争中未支持杨骏,实际就等于帮了贾后。杨骏控制禁兵的举措引起了贾后及宗室诸王的警觉和反感,后者很快便采取措施与之对抗。毕业论文杨骏未能完全控制禁兵又成为其覆灭的重要因素。《晋书》卷四〇《杨骏传》:“殿中中郎孟观、李肇,素不为骏所礼,阴构骏将图社稷。贾后欲预政事,而惮骏未得逞其所欲……贾后又令肇报大司马汝南王亮,使连兵讨骏……肇报楚王玮,玮然之,于是求入朝。”可知贾后密谋消灭杨骏的计划是由殿中中郎孟观、李肇阴谋策划的,并由李肇与宗室诸王相联络。《华阳国志》卷一一《后贤志·何攀传》:“迁散骑侍郎。太傅杨骏谋逆,请众官。攀与侍中傅祗、侍郎王恺等往。惠帝从楚王玮、殿中中郎孟观策,戒严,诛骏。外已匆匆,攀与祗逾墙得出侍天子。天子以为翊军校尉,领熊渠兵,一战斩骏,社稷用安。”[3]这一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后与杨骏之争,显示殿中中郎孟观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殿中中郎典殿内之兵,地位不高但颇为机要[3]。
- 上一篇: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系毕业论文
- 下一篇:汉代政治文化的转移历史论文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古代史]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古代史]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古代史]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古代史]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古代史]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古代史]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古代史]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古代史]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古代史]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古代史]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